近些年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外资开始进入到中国。
那么大家知道英国在我国的产品有哪些吗?很多产品大家以为是国产,但实际上却是英国的。
今天,笔者就和各位讲下英国在我国的几家重点企业。
一、联合利华联合利华在我国生产和销售的主要品牌以及种类,涵盖日化和食品两大领域。
这其中有很多大家所熟知的品牌,比如说奥妙、中华、力士、旁氏、清扬、多芬、夏士莲、立顿、和路雪、家乐等等。
历经多年的发展,这些品牌已逐渐被国内市场所认可。
联合利华进入中国大陆是在1986年,它的发展实则是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国企业所借鉴的。
本土化是每个成功外企必须注重的要素。
2001年伊始,联合利华拉开了在华本土化的帷幕。
它主要采用的方法是在品牌、人力、促销、发展等各领域的本土化。
一是品牌本土化。
品牌本土是联合利华的第一步,为贴近中国消费者生活,深入消费者日常习惯,联合利华提出“关注中国消费者,关注中国家庭”的本土化品牌理念。
联合利华改换“U”形标志,赋予标识活力和品牌文化。
联合利华大力推行国际品牌和民族品牌相结合的方式,因地制宜对产品进行一系列的收购、改造,然后重新推向市场,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联合利华自身的知名度。
二是人力资源本土化。
联合利华采用内部员工在本地招聘的方式,改变以往高、中层管理者是母国人员的管理方式,吸纳东道国优秀管理人才、聘用大学生、重用女性的独特发展方式。
三是促销手段本土化。
联合利华中国公司每年投入的广告费用为10亿美元左右,相当于其在中国每年销售额的一半,每年邀请大量的中国知名演员进行代言。
巨额广告投资使更多的消费者认识并接纳了联合利华品牌。
联合利华迎合购买人的偏好,秉持为消费群体提供有营养、有品质的产品观念,采用灵活的定价方式,根据消费水平划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的产品,以此满足不同消费阶层的偏好。
四是发展理念本土化。
联合利华特别重视与中国政府的公关活动,分别和中央及地方政府合作,以己身之力帮助政府解决问题和困难,帮助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主要表现在:采用全球价值链管理体系,注重生态资源的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联合利华鼓励员工去偏远山区支教,并投入资金大力支持教育事业,以积极的态度承担其应尽的社会责任,努力为社会做出贡献。
联合利华为何众多品牌都可以在大陆地区,品牌知名度如此之高呢?其背后的运作模式和商业逻辑,其实是值得很多企业学习和借鉴的。
二、汇丰银行汇丰银行是一家由英国全资控股的银行,但事实上,汇丰银行进入中国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
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在百年风雨兼程的华夏大地上,汇丰上演着它的沉浮历史。
晚清政府时,战乱多事之秋,财政严重不足,不得不向外资银行举债,其中就包括汇丰银行。
在1874-1890年间,汇丰向清廷的贷款超过了清廷总贷款额的70%,近3000万两白银。
随后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由于清廷的无能,相继签订了赔款条约。
失去了海关税等的征收权,甚至还有铁路修建权,田赋税也被作为抵押担保,这几乎让清廷濒临破产。
对于已经无力支付赔款的清政府,也只能对外寻求贷款,这再一次为汇丰带来了业务机会。
汇丰银行的资本累积,离不开在中国发生的一次又一次的侵略战争。
到了民国时期,中国政府的财政状况并未好转,前朝的贷款纷纷到期,以及新建政府各种费用尤其军费也是一笔庞大的支出。
汇丰银行联合其他法、德、俄、日四国银团于1913年4月进行多次谈判最终签订“善后借款”条约。
通过这笔贷款西方列强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国政治经济的控制,新政府也因此失去了盐税的课税权。
此时汇丰银行作为五国集团的代表之一,从中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向其远东金融梦跨进了一大步。
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后,外资银行开始了颠沛流离的搬迁。
1941年汇丰总行迁至英国伦敦。
直至二战结束,汇丰总行再一次迁回了香港。
建国后,中央政府强调,所有帝国主义国家以往在中国所享有的特权,将全部废除。
鉴于汇丰银行在中国对外贸易的金融市场上已建立良好的声誉,并且在世界各地的驻外机构已与中国银行建立了友好的合作关系,因此中国银行指定汇丰银行作为特定机构,并在其监督下继续开展在中国的出口融资业务。
三、其他企业除汇丰银行和联合利华外,戴森、杜蕾斯、太古里、吉百利等产品也全是英国的。
我们认为对于英国的这些品牌,我们需要有一个冷静的态度。
我们没有必要觉得海外的品牌一定比中国的好,毕竟众多国货也在崛起。
当然我们也没有必要采取一刀切的政策,对海外产品进行抵制。
因为海外很多产品的质量其实并不差,国内企业也有一些类似于湖南插旗这样的酸菜公司。
每个人根据自身的消费能力和实际需求来购买,没有必要做道德绑架说购买海外的产品就是不爱国。
总结从以上分析来看,英国的很多企业在我国多个行业都有所涉及。
对于国内企业来说,要积极学习英国企业的长处。
为何像联合利华这样的企业,可以在国内有着如此高的品牌知名度,本土化战略如此成功呢?这家企业到底是如何适应中国市场呢?后续中国企业在出海时,有哪些地方值得借鉴呢?而对于中国民众来说,要以一颗理性的态度来对待英国企业。
没有必要抬高他们,也没有必要一刀切地说他们不好。
最后,笔者想问下大家,各位还知道国内的哪些企业是英国的呢?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图片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作者联系,如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责任文章。
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