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质量控制(1)成孔深度控制成孔的控制深度应符合下列要求:1) 摩擦型桩:摩擦桩应以设计桩长控制成孔深度;端承摩擦桩必须保证设计桩长及桩端进入持力层深度。
2) 端承型桩:当采用钻(冲),挖掘成孔时,必须保证桩端进入持力层的设计深度;当采用沉管深度控制以贯入度为主,以设计持力层标高对照为辅。
(2)灌注桩质量控制1)灌注桩的桩位偏差必须符合表1规定,桩顶标高至少要比设计标高高出0.5m;每灌注50m³混凝土必须有1组试块。
对于小于50m³的单柱单桩或每个承台下的桩,至少有1组试块。
灌注桩的平面位置和垂直度的允许偏差 表1序号成孔方法桩径允许偏差(mm)垂直度允许偏差(%)桩位允许偏差(mm)1〜3根、单排桩基垂直于中心线方向和群桩基础的边桩条形桩基沿中心线方向和群基础的中间桩1泥浆护壁d≤1000mm±50<Id/6,且不大于100d/4,且不大于150钻孔桩d>1000mm±50100+0.01H100+0.01H2沉管成孔d≤500mm-20<170150灌注桩d>500mm100150续表序号成孔方法桩径允许偏差(mm)垂直度允许偏差(%)桩位允许偏差(mm)1〜3根、单排桩基垂直于中心线方向和群桩基础的边桩条形桩基沿中心线方向和群基础的中间桩3干成孔灌注桩-20<1701504人工挖孔桩混凝土护壁+50<0.550150钢套管护壁+50<1100200注:1.桩径允许偏差的负值是指个别断面;2.采用复打、反擂法施工的桩径允许偏差不受上表限制;3.H为施工现场地面标高与桩顶设计标高的距离,d为设计桩径。
(2)灌注桩的沉渣厚度:对摩擦型桩,不应大于100mm;对端承型桩,不应大于50mmo(3)桩的静载荷载试验根数应不少于总桩数的1%,且不少于3根,当总桩数少于50根时,不应少于2根。
(4)桩身完整性检测的抽检数量:柱下三桩或三桩以下承台抽检桩数不得少于1根;设计等级为甲级,或地质条件复杂,成桩可靠性较差的灌注桩,抽检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30%,且不少于20根,其他桩基工程的抽检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20%,且不少于10根。
(5)对砂子、石子、钢材、水泥等原材料的质量,检验项目、批量和检验方法,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6)施工中应对成孔、清渣、放置钢筋笼,灌注混凝土等全过程检查;人工挖孔桩尚应复验孔底持力层土(岩)性。
嵌岩桩必须有桩端持力层的岩性报造。
(8)施工结束后,应检查混凝土强度,并应做桩体质量及承载力检验。
(9)混凝土灌注桩的质量检验标准见表2、表3和表4混凝土灌注桩钢筋笼质量检验标准 表2项序检查项目允许偏差或允许值检査方法单位数值主控项目1主筋间距mm±10用钢尺量2长度mm±100用钢尺量一般项目1钢筋材质检验设计要求抽样送检2箍筋间距mm±20用钢尺量3直径mm±10用钢尺量(9)桩基工程桩位验收应按下列规定进行:1)当桩顶设计标高与施工场地标高相同时,或桩基施工结束后,有可能对桩位进行检查时,桩基工程的验收应在施工结束后进行。
2)当桩顶设计标高低于施工场地标高时,可对护筒位置作中间验收,待承台或底板开挖到设计标高后,再作最终验收。
混凝土灌注桩质量检验标准 表3项序检査项目允许偏差或允许值检查方法单位数值主控项目1桩位同表4数值基坑开挖前量护筒,开挖后量桩中心2孔深mm+300只深不浅,用重锤测,或测钻杆、套管长度,嵌岩桩应确保进入设计要求的嵌岩深度3桩体质量检验按《桩基检测技术规范》。
如岩芯取样,大直径嵌岩桩应钻至桩尖下50cm按基桩检测技术规范4混凝土强度设计要求试块报告或钻芯取样送检5承载力按基桩检测技术规范按基桩检测技术规范一般项目1垂直度同表10-98数值测套管或钻杆,或用超声波探测。
干施工时吊垂球2桩径同表10-98数值井径仪或超声波检测,干施工时用尺量,人工挖孔桩不包括内衬厚度3泥浆相对密度(黏土或砂性土中)1.15—1.20用相对密度计测,清孔后在距孔底50cm处取样4泥浆面标高(高于地下水位)m0.5〜1.0目测5混凝土坍落度(水下灌注)(干施工)mmmm160〜22070〜100坍落度仪6钢筋笼安装深度mm±100尺量7混凝土充盈系数>1检查每根桩的实际灌注量8桩顶标高mm+30-50水准仪,需扣除桩顶浮浆层及劣质桩体9沉渣厚度:端承型桩摩擦型桩mmmm≤50≤100用沉渣仪或重锤测量挤扩支盘桩质量检验标准 表4检査项目允许偏差或允许值检查方法单位数值成孔桩位按现行国家标准执行泥浆护壁成孔井径仪或超声波井壁测定仪干作业成孔钢尺或井径仪孔深重锤测量或测钻杆长度成孔垂直度挤扩装置或测斜仪清孔虚土厚度(抗压桩)mm<100重锤测量虚土厚度(抗拔桩)mm<200重锤测量成腔盘径%4用承力盘腔直径检测器检测泥浆相对密度<1.25用比重计续表检査项目允许偏差或允许值检査方法单位数值钢筋笼制作一一一按现行国家标准执行混凝土灌注混擬土坍落度(泥浆护壁〉mm160〜220坍落度仪混凝土坍落度(干法)mm70〜100坍落度仪混凝土强度—符合设计要求混凝土充盈系数一>1检查混凝土实际灌注量桩顶标高mm一50、+30水准仪测量(10)桩基工程验收时应提交下列资料:1)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桩基施工图、图纸会审纪要、设计变更单及材料代用通知单等;2) 经审定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及执行中的变更单;3) 桩位测量放线图,包括工程桩位线复核签证单;4) 原材料的质量合格和质量鉴定书;5) 半成品如预制桩、钢桩等产品的合格证;6) 施工记录及隐蔽工程验收文件;7) 成桩质量检查报告;8) 单桩承载力检测报告;9) 基坑挖至设计标高的基桩竣工平面图及桩顶标高图;10) 其他必须提供的文件和记录。
二.常见施工问题及处理1.成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1) 塌孔、漏浆、流砂产生原因:1) 护筒周围黏土封填不紧密或者护筒搁置深度不够。
2) 泥浆质量不符合地层特性和施工要求;孔内泥浆面低于或过高于孔外水位。
3) 在易塌孔地层内钻进,进尺太快或停在一处空转时间太长。
4) 遇到透水性强或地下水流动地层处理措施:护筒周围必须用黏土封填紧密;钻进时及时添加泥浆,使泥浆面高于地下水位;当遇到松散地层时,依据现场试验调整泥浆密度;进尺适宜,不快不慢;如遇轻度塌孔,加大泥浆密度和提高水位。
严重塌孔,用黏土泥浆投入,待孔壁稳定后采用低速钻进。
(2) 钻孔偏移倾斜产生原因:1)桩架不稳,钻杆导架不垂直,钻杆弯曲接头不直;2) 土层软硬不均,或有孤石或大颗粒存在。
处理措施:安装钻机时,对导杆进行水平和垂直校正,检修钻进设备,如有钻杆弯曲,及时更换。
遇软硬地层时降低进尺,低速掘进。
偏斜过大时,填入黏土,碎石重新掘进,慢速上下提升,往复扫孔。
如有孤石,可使用钻机钻透或击碎。
如遇倾斜基岩,可投入块石,用锤高频低幅密打。
(3)缩颈产生原因:由于黏性土层有较强的造浆能力和遇水膨胀的特性,使钻孔易于缩颈。
处理措施:除严格控制泥浆的黏度增大外,还应适当向孔内投入部分砂砾,钻头宜采用肋骨的钻头,边钻进边上下反复扩孔,防治缩颈。
2. 钢筋笼安装过程中的问题(1) 钢筋笼偏位、变形、上浮产生原因:1) 钢筋笼过长,未设加筋箍,刚度过低;2) 钢筋笼上未设垫块或耳环控制保护层厚度;3) 钢筋笼未垂直吊放缓慢入底;4) 孔地沉渣未清除干净;5) 混凝土导管埋深不够,当混凝土面至钢筋笼底时,造成钢筋笼上浮。
处理措施:1) 钢筋过长,应分2〜3节制作,分段吊放,分段焊接或加设箍筋加强;2) 每隔一定距离设置垫块控制灌注混凝土保护层厚度;3) 孔底沉渣应置换清水或适当密度泥浆清除;4) 浇灌混凝土时,应将钢筋笼固定在孔壁上或者压住,使混凝土导管买入钢筋笼底面以下1.5m以上。
(2) 吊脚桩产生原因:1) 清孔后泥浆密度过小,孔壁坍塌或孔底涌进泥浆或未立即灌混凝土。
2) 沉渣未清净,残留石渣过厚。
.3) 吊放钢筋骨架导管等物碰撞孔壁,使泥土塌落。
处理措施:做好清孔工作,达到要求立即灌注混凝土,注意泥浆密度并使孔内水位经常保持高于孔外水位0.5m以上,施工注意保护孔壁,不让重物碰撞,造成孔壁坍塌。
一3-浇筑成桩过程中发生的问题断桩产生原因:1) 因混凝土多次浇灌不成功,出现泥质夹层而造成断桩。
2) 孔壁塌方将导管卡住,强力拔管时,使泥水混入混凝土内或导管接头不良,泥水进入管内。
3)施工时因雨水等原因造成泥浆冲入管内。
处理措施:力争混凝土一次浇灌成功,钻孔选用较大密度和黏度、胶体率好的泥浆护壁,控制进尺速度,保持孔壁稳定;导管接头应用方丝扣连接,并设橡皮圈密封严密;孔口护筒不使埋置太浅,下钢筋笼骨架过程中,不使碰撞孔壁;施工时如遇下雨,争取一次性浇筑完毕,灌注桩严重塌方或导管无法拔出形成断桩,可在一侧补桩;深部不大可挖出;对断桩处做适当处理后,支模重新浇筑混凝土。
如桩体实际情况较好,可采取在断桩或夹渣部位进行注浆加固的处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