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二战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个关注,未来这个小小的头条号会成为头条里面二战资料最详细的资料库。
纳尔瓦河发源于楚德湖东北角,注入波罗的海芬兰湾,虽然其长度仅为77公里,但纳尔瓦河却是爱沙尼亚流量最大的河流和注入芬兰湾的第二大河。
早在维京时代,航运便捷的纳尔瓦河就成为了维京人与斯拉夫人之间重要的贸易通道。
但是这一时期的欧洲东北部,经济文化还处于一个较为混沌的状态,并没有留存太多的文献记载。
纳尔瓦河的地理位置及重要地点标注13世纪初,条顿骑士团的势力已经逐渐延伸到了爱沙尼亚地区,为了征服自己口中的“野蛮人”,条顿骑士团不断的对这一地区的城市和公国展开征服,稳定的扩张着自己的领地。
条顿骑士团向东扩张的历史最终在1242年4月5日被斯拉夫人所终结,诺夫哥罗德公国在亚历山大·雅罗斯拉维奇·涅夫斯基大公的领导之下,与条顿骑士团在楚德湖西北岸附近区域展开了激战,并最终取得了这场对俄罗斯历史影响巨大“冰湖之战”的胜利。
自此开始,人烟稀少,遍布森林沼泽的纳尔瓦上游地区,逐渐成为条顿骑士团和诺夫哥罗德公国的天然分界线和缓冲区。
纳尔瓦河畔的赫尔曼城堡 为了巩固和扩大自己在这一地区的统治,条顿骑士团于1346年从丹麦人手中购买了位于纳尔瓦河下游,今天纳尔瓦城附近的赫尔曼城堡。
除此之外,而在纳尔瓦河上游地区,条顿骑士团于1349年,在位于楚德湖东北角,今天爱沙尼亚的小村瓦斯科纳尔瓦附近的河流源头处,也开始着手修建城堡,但该城堡很快的就被诺夫哥罗德公国所独立出来的普斯科夫公国的军队所摧毁,新的城堡在78年后在得以重新修建,整个工程一直持续了15年,一直到1442年才宣告完工。
至此,条顿骑士团在纳尔瓦河上游地区也建立了有效统治。
与赫尔曼晨报隔河相望的伊万哥罗德城堡作为应对,1492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在纳尔瓦赫尔曼城堡对面的纳尔瓦河右岸,开始修建伊万哥罗德城堡,围绕该城堡,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伊万哥罗德城。
1557年,在10年前将莫斯科大公国变为沙皇俄国的强力统治者伊凡四世,结束了与瑞典之间的战争,转而将目光投向了纳尔瓦和对岸的利沃尼亚,此时的骑士团早已不复当年悍勇,在对领土扩张极具欲望的强国环伺挤压之下日渐衰落,1558年5月,沙皇的军队仅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就完全控制了纳尔瓦河的下游区域,将这一地区最为重要的贸易通道收入囊中。
位于纳尔瓦河上游韦斯卡纳尔瓦村附近的城堡遗迹为了避免自己被沙皇俄国所吞并,利沃尼亚内部各势力纷纷向周边诸强国乞援,对这一地区早有觊觎之心的丹麦、波兰-立陶宛联邦和瑞典纷纷卷入到战争之中,矛盾重重的各方在这一地区一直争斗到1583年才宣告结束,处于上升势头的沙皇俄国最终未能笑到最后,不仅丢失了已经吃到嘴里的纳尔瓦河附近区域,还被瑞典和波兰攻入了本国领土。
交战各方最终在1582年签订休战条约。
而纳尔瓦河流域,于1581年开始暂时被并入到瑞典的统治之下。
1558年围困纳尔瓦的沙皇军队对土地的占有近乎痴迷的沙皇俄国显然对这样的结果并不满意,经过百余年的国力积累,1700年,为了夺取波罗的海的出海口,俄罗斯帝国与瑞典帝国烽烟再起,大北方战争爆发,纳尔瓦和流域再一次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区域之一。
1704年进入纳尔瓦城的彼得大帝结果沙皇俄国的军队在纳尔瓦遭遇了惨败,狼狈的退出了这一地区,一直到4年之后,才又卷土重来,迫使纳尔瓦地区的居民宣誓效忠于沙皇俄国的统治,将这一地区并入到了沙皇俄国的疆域之中。
下其文章预告:《日耳曼与斯拉夫的分界线——纳尔瓦河(1917——1945)》欢迎大家持续关注二战资料局的头条号,更多二战资料持续归纳、整理和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