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会 旧时,清明节当天是海坝庙会日,庙会的时间为四天,庙会就在百亩坟场南北、东西两条大路上举行。
临近清明节前几天,横港里就停满了大大小小的木船,它们大都来自扬中、盐城、兴化、高邮、泰兴及江阴等周边县市,各自载满多种货物,人们把各地的特产运来庙会上展销,然后再把本地的土特产带回当地销售。
这大概就是旧时民间的贸易往来吧。
展销现场更是车水马龙,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地摊五花八门,杂货琳琅满目。
各种方言的叫卖声混成一体,热闹非凡。
有卖蓑衣斗笠的,有卖各式农具的,有卖竹蔑器具的,有卖土布衣装的,有卖脆烧饼、金刚脐等食物的,有卖薄荷糖的,有卖泥人的,还有泰兴商人把切好的新鲜山芋片放在水盆中叫卖的,江南人卖马蒂(荸荠),用蒲包装着叫卖。
小孩子总喜欢买泥哨子,一吹很好听。
四面八方的人都来赶集,海坝街及周边家家户户都坐满了客人,人人都能选购到自己所需要的物品回家。
庙会上除展销物品外,也有张扬各种民间技艺的,有杂耍表演,表演者艺高胆大,吸引人们眼球;还有哈哈镜照得人们捧腹大笑;一些兴化船上来的妇女,她们个个心灵手巧,给人们剪出各式各样精美好看的花样;还有给人相命的,抓住人的手看手相,点点细细说得人心悦诚服。
当然还有说大书的、表演口技的等等。
斗敌 海坝百姓历来就爱憎分明,敢于与自己的敌人进行斗争和反抗,特别是解放战争时期。
一九四六年,国民党三0六团在靖江域内非常猖獗,到处修工事、筑碉堡,妄想借此阻挡解放军的进攻,他们先后在生祠的朱家坝、鞠家埭,四墩子的熊家圩等处修筑了碉堡。
海坝是生祠鞠家埭通向熊家圩的必经之路,敌人想在熊家圩与鞠家埭之间修筑一条公路,同时在海坝街西侧蒋家圆沟里筑一碉堡。
那年春节刚过,敌人就抢用老百姓的面粉、米粉代石灰粉用于公路放样划线,砍老百姓的树木遇河架桥,还强迫老百姓帮助做路。
公路基本成型,又强迫百姓帮助在蒋家圆沟里修筑碉堡。
海坝民众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和敌人明拖暗斗。
明拖,就是以磨洋工方式和敌人拖时间;暗斗,就是白天修筑,晚上破坏。
敌人想在夜间派兵看守,海坝街的蒋光明(原靖江独立团连长)、李文书(原靖江独立团指导员),他们带领队员时而在附近投上几枚手榴弹,时而在旁边放上几枪,闹得敌人不得安宁。
一到晚上,敌人只好龟宿到鞠家埭据点。
海坝百姓团结一心,与敌斗争。
一天晚上,他们通力合作,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敌人在域内修筑的公路、碉堡、电话线等设施全部捣毁。
敌人的梦想破灭了,对海坝民众进行惨无人道的报复,烧毁了海坝街西火叉港边的八字桥(木质结构,所说八字桥就是火叉港和横港交界处的两座桥,火叉港的桥东西走向,直通礼士桥、新桥方向;横港桥南北走向,直通生祠堂,二桥成“八”字形,人们称之为“八字桥”),开枪打死一吴姓村民,敌人又用刺刀刺杀了原九村村长陶成玉的母亲。
敌人设岗海坝后,九村一张氏村民正在田间劳动,敌人见了就无故开枪打死。
海坝南街有一村民是个织布工匠,俗称“机匠”。
一次,几个敌人遇见他,问他干什么的,这个村民回答说自己是个做手艺的“机匠”,敌人一听嚷嚷:“妈的,你还给共产党造机枪。
”二话不说,一枪打死。
一九四七年,中共地下党及解放大军北撤后,地方上的一些不法分子也蠢蠢欲动,四下活动,海坝街东八大家圩地主分子周某(志高)、范某(选亚)因土改时百姓分了他们家的财产,他们认为共产党不会再来了,就强迫地方青年村民参加他们的还乡团,处处抓人,由地主分子黄某(克忠)操练,还无辜地殴打群众,引起了民众强烈愤慨和反抗。
一九四八年,解放大军南下,群众积极举报,周、范二人得到镇压,黄被判刑,从此海坝民众扬眉吐气,坚定跟着共产党走。
抗水灾 海坝民众从来都是勤劳吃苦的人们,为了自己的生成,敢于与天斗与地斗。
海镇的地势是:东美人港边南北地势偏低,中海坝南北地势较高,海坝西边南北地势为整个村里的低洼地,西火叉港旁的地势最高,每逢水灾之年低洼田块被淹,村庄进水,民众以鸣锣作号,组织看守涵洞,涵洞一有险情大家就用木板拦水加固,有水车的农户拿出水车,集中至低洼处进行突击排水。
一九五四年水灾时,海镇西低洼处共集中了十八部水车,息人不息车,日夜不停地人工排水,那时,没有时钟计时,村民们创造了“绕线计时法”计时(线团棉线随车轴旋转绕完为一班时)。
人们一班接着一班干,日夜周转,直至灾情结束。
1960年,靖江水利局在海坝街西北低洼处建一座排灌站,此站一举两用,涝时排,旱时灌,一时解决了旱涝之灾。
从此,人们认为高枕无忧了。
可是在“以粮为纲”的年代里,人们把一些河道平整还耕,一九九一年的大水再次考验了人们,一座六十年代的排灌站已不能解决问题,当年冬季,人们又重新开挖了主河道并增设了涵洞,同时疏浚其他河道,整理疏通了所有老旧涵洞,如今海坝的水利得到了彻底根治,东边的美人港、西边的火叉港分别新建了北闸,有效控制了北水南下之势。
海坝低洼处还新建了一座大型排涝站,一旦水灾,可在很短时间内把水排出。
从此,海坝农人涝旱保收。
捞麦 1960年7月的一个夜晚,东兴运输社一条装有东兴粮管所收购的一万多斤小麦的船只,在海镇12队圩头火叉港中触碰暗桥桩侧翻,船中小麦翻入港中。
这可是地道的公粮!天亮时,村民赵裕庆第一个发现并召集村民从港中潜水捞出部分小麦,后又将小麦分摊给农户晾晒干统一交给粮管所,共计6000余斤。
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遭遇自然灾害,正值三年困难时期,粮食紧缺,民众食不裹腹,海镇村民吃饭同样朝不保夕。
在此大背景之下,村民将打捞上来的小麦做到颗粒归公,此乃难能可贵! 夏布蚊帐 海坝与生祠(老岸)虽然一港之隔,但旧时习俗有诸多不同。
如老岸地区人家嫁女儿,陪嫁蚊帐多数用棉单纱布做成的。
但海坝人家嫁女儿就一定要用“夏布”做蚊帐。
所谓夏布,就是用植物麻片捻成麻丝,再织成布。
此布,可做蚊帐,可制衣裤,但衣裤只能在夏季穿着,所以人称夏布。
它的特点是清凉耐用。
女子出嫁时制作的夏布蚊帐如保管和使用得当,一般可使用一生。
但是到了沿江一带,用得极少,沿江地区地势低洼,生长不出好粗麻。
海坝人有种说法:生个女儿种块麻,女儿会爬快捻麻。
因为要做顶好夏布蚊帐,除捻麻、织布的精巧技术以外,还要经历一段艰辛而漫长的过程。
首先要选择一块地势较高而平整的地块种上粗麻,等粗麻长成后要适时收割,收割后的粗麻要手工逐根去掉麻叶,再折断粗麻杆剔去麻杆内的麻骨,留下粗麻皮,而后用刮麻刀刮去粗麻皮上的麻衣,剩下的才是麻片,待麻片晒干,用手把麻片一片一片划开,分成麻丝,麻丝划成后,女人们用业余时间,手上打一点米土(固体润滑剂),很细心地把麻丝寸尺寸尺(方言,一点一点)地捻成麻线,用麻篮子装好,然后将麻线绕成线球等待机匠织布。
捻麻这项手工劳动只能在夏天进行,天气一凉麻丝质地变硬,就不可手捻了。
所以,夏天一到,女人们从来不午睡,有些妇女手上的皮都捻破了。
还有利用晚上乘凉时间去捻,在屋外场地女人们坐在凳上,旁边用麦壳子点上一堆蚊烟驱蚊,有许多的母亲带上尚幼的女儿学徒,边捻边教,往往捻至深夜。
一口蚊帐需要的麻线非一夏所能捻完,得历经几夏方成。
可想而知,一对夫妇若生三、四个女儿,其母何其辛苦。
(完)海坝街西侧上四圩港北闸(即火叉港北闸.2024年6月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