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礼账房“随礼”是生活中再常见不过的事了。
父母过世,儿女嫁娶,盖房上梁,旺铺开业,剃毛头、过十周、考大学,等等等等,家家都会有,人人都会经历,所以是一般居民的日常生活事项。
但并不是所有的礼金都是随礼,随礼源于丧事,后来推延至喜事。
我们结合礼仪规范文本的记述,讨论一下这个问题,供大家参酌与评述。
1、随礼是随份子,也叫凑份子,随多随少随自己心意,根据自己的情况,有定制但没有强制性要求。
随礼的本义是礼馈,即馈赠或赠与。
随礼是有来有往的,但不是等价有偿的。
丧礼上规范的名词叫赙赠《仪礼----既夕礼》有:“知死者赠,知生者赙。
”所谓赠,即以奠品吊祭死者;所谓赙.即以财物帮助生者。
唐贾公彦疏曰:“赠,施于死者。
赙,补主人不足。
”赙赠之礼,西周就有。
北宋宋司马光在《书仪》中说:“凡民有丧,匍匐救之。
古有含、襚、赠、赙之礼。
珠玉曰含,衣衾曰襚,车马曰赗,货财曰赠,皆所以矜恤丧家,助其敛葬也。
”中国古代,丧事较为靡费铺张,一般家庭承担不起,所以届时需要各方人士援助赞助。
于是有了赙赠。
一家有事,大家帮忙,结果家家有事,都有帮忙。
上至国君、领主,下到僚友、部属、亲戚、朋友等,有钱的出钱,有物的出物,有力的出力,共同把丧事办好。
注意,按礼制要求,赙赠是自愿的,也是无偿的,就等于大家凑份子合伙办事。
所以叫随分子礼。
先秦典籍《春秋---隐公三年》有这样的记载:“秋,武氏子来求赙。
”啥意思呢?就是说,武氏的人死了,他的儿子到鲁国国君那里求取办丧事的财物。
本来赙赠是自愿的,因为是无偿的,所以有人以赙赠的名义索要财物。
古人有意思吧。
到唐代,官员家里有丧事,政府都要规定的数额给予赙赠。
赙赠逐步法律化制度化。
后世朝代沿袭,一直到晚清。
现实生活中,家里有丧事,机关单位等都要去吊唁并上账礼馈给钱。
就是承袭赙赠的礼俗。
宋代的赙赠2、在经济社会不发达的时期,办丧事难,办喜事也不容易。
男方家庭,要彩礼,要过礼,要三媒六聘,要八抬大轿,要房产土地,要家具用具等,所以,届时亲戚朋友都要凑份子帮忙,也是随礼古典社会中,在大多数情况下,一般居民家庭,特别是广大农村,生活并不宽裕。
丧事需要凑份子随礼,男方娶亲的喜事也需要凑份子随礼。
就是说,家庭条件好的,喜事礼金是贺礼;家庭条件不好的,喜事礼金大都是随礼。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
特定家庭办丧事办喜事,自己都能承担得起。
于是礼金逐渐演变成人际交往的一般人情。
随礼也罢,贺礼也罢,没必要区分。
时间一长,意思就混在一起了。
所以,本来同样是礼金,丧事叫随礼,喜事叫贺礼。
由于生活条件好了,现在不分了,都叫随礼。
喜事礼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