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制图 | 公子羽 摄影 | 马文晓 吴卫平此文为专供头条号“大地理馆"特稿。
完整版首发于公众号“大地理馆”。
北京的地名大楼:外省在帝都的“飞地”京城之特殊,不只是中央和北京地方的城,更是可以集聚四方风物、风景、风情、风光的空间。
爱地理的我们,在地图上找到了一群有趣的建筑——区别于其他建筑的鲜明特征是,它们是从各地“飞来的建筑”——躯体坐落在京城,招牌象征着外地。
为什么要用“飞”形容呢?因为地名来自他乡嘛。
▪北京的“外省大厦、宾馆、饭店”分布图▪大地理馆-制这些“外地建筑”的崛起,跟一种特殊的机构——驻京办关系密切。
这种机构在京城的土地上,形成了一种区别于国家和北京地方——的第三种空间。
一个地方,成为都城之后,就注定跟其他地方拥有不同的意义。
国家或中央的空间、地方的空间,交织在一起——汉唐的长安如此、南朝的南京如此、宋代的开封如此、金代以来的北京也是如此。
中央与地方意义上的北京空间,在地图上很容易直接体现。
还有容易被忽视的第三种空间——地方驻京空间,它的出现和构建,来自其他地方行政区。
对比地图你会发现,多数驻京办就设在那些外省大厦、饭店或宾馆里(几个别除外)。
▪省级行政区(包括特别行政区)驻京机构分布▪大地理馆-制(七省大院平面图)▪省级行政区省会、首府,及计划单列市驻京机构分布▪大地理馆-制它们隐藏在熙熙攘攘的京城闹市,平日,大多数人感受不到它们的存在。
但是,到了每年两会或其他重大会议在北京举行的时候,这些“飞来大厦”存在感将会爆棚。
它们是驻京办衍生的全国各地印记群严格意义上的驻京办,指的是经过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批准,由其驻京办事处管理司直接负责管理的机构,涵盖省、直辖市、自治区以及特区(这里的特区,并非传统意义上深圳等经济特区,而是指“经过特别批准的地区”)的驻京机构。
诚如它的名字那样,“驻京办”是只有京城才有的一种机构。
除了政府特设机构,广义上的驻京办还应当包括各地商会、同乡会等组织所在的场所。
联系地方与中央是驻京办的主要目的和功能,同时为在京城工作的同乡提供了纽带。
衍生的功能——它们不经意间,成为各地文化的传播平台。
▪航拍下的北京CBD夜景▪马文晓-摄它们将家乡的地理,展示在北京——国家的窗口,于是就有了地图上这些密集的据点。
▪省会级及其以上机构驻京办分布图▪大地理馆-制潜移默化中,以驻京办建筑为主,加上部分带有地名的商业建筑,如房地产商开发的第一上海中心、港澳中心、台湾街等,这些外地地名建筑群,在北京地域上,凝聚成了一种深深的地理烙印。
我们甚至可以将它们视为各地在北京的“飞地”。
飞地,是个来自政区地理的概念,指隶属某一行政区管辖,但不与本区毗连的土地。
比如,河北廊坊北三县,跟该省其他地方是不接壤的,行政主体要想去北三县,即大厂三河香河,就需要“飞"过其他行政区属地,才能抵达。
与严格飞地不同的是,北京的这些外地地名场所,在行政上并不属于各地——这些地方虽然是“租借”北京之地,但实质上堪称“文化飞地”。
实际上,这里的活动人员,籍贯也多是外地的同乡——相对独立于北京地方与中央。
当它们的名字被标注在地图上,密密麻麻的点,分布在京城主城区的各个角落——为了与中央政府及各部门联系方便,它们的选址也多在三环以内。
如果算上地级市、各地企事业单位,以及曾经存在过的县级驻京办,地图上的这些“飞地”,就更多了(如下图)。
▪各类外地驻京机构在热力地图上的分布▪ 底图-百度 制图-羽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