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檀香在四大名香沉、檀、龙、麝,檀香位居第二,其使用广泛,经济价值极高,集芳香、药用、材用于一身,被誉为“绿色金子”、“香料之王”。
虽然同属于香味类中药,但与沉香相比,檀香属于明香,就是说它的香气比沉香扩散得厉害,“香远益清”,隔着老远都能闻到。
而沉香就有一种“沉”的性质,就是沉静内敛的品性。
因此,它和沉香的主治功效也不太一样。
檀为善木,故字从亶,亶有善意,且气味芳香,故名檀香。
本品的别名有旃檀,白檀,白檀香、黄檀香,真檀、浴香。
《本草纲目》:“檀,善木也,故字从亶。
亶,善也。
”中医中药檀香为檀香科檀香属植物檀香树干的干燥心材。
以夏季采收为佳。
国外主产于印度、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我国海南、广东、云南等地亦产。
檀香全年均可采伐,以夏季采伐者为佳。
采得后切成小段,除去边材(制造檀香器具时,剩下的碎材,亦可利用)。
药材分黄檀香、白檀香两种。
一般以粗大的干材老檀香为最佳。
切制时,用水浸泡,镑成片或劈碎,晾干。
本品气清香,燃烧时香气更浓;味淡,嚼之有辛辣感。
以色黄、质坚、显油性、香气浓厚者为佳。
生用。
中医认为檀香性味辛,温。
归脾、胃、心、肺经。
具有行气止痛,散寒调中的功效。
注意:《本草汇言》谓本品“如阴虚火盛,有动血致嗽者,勿用之。
”故阴虚火旺、有动血出血倾向者忌用。
《本草纲目》檀香条下分白旃檀、紫檀两种。
白旃檀即今之檀香;而紫檀即今之紫檀,为豆科植物紫檀的心材,崔豹《古今注》称紫栴木,《名医别录》称作紫真檀,《本草纲目》称作赤檀、胜沉香,而《本草备要》则称为紫檀香。
檀香(白檀)功善行气调中,散寒止痛;紫檀则功偏消肿,止血,定痛。
《本草纲目》:“白檀辛温,气分之药也,故能理卫气而调脾肺,利胸膈。
紫檀咸寒,血分之药也,故能和营气而消肿毒,治金疮。
”故临床用药应区别对待。
《本草述》白檀之用,在洁古云引胃气上升,进饮食,而时珍所谓治噎膈吐食,不几能升者又能降乎?东垣所说,白檀调气在胸膈之上,处咽嗌之间,而《日华子》更言煎服止心腹痛、霍乱、肾气痛,是则其调气不止在上焦而已也。
总之,元气根于肾,畅于脾胃,统于肺,由下而升,即得从上而降,盖原其所自始,义固如是;而胸膈之上,咽喉之间,乃主气之肺,其所治在斯耳。
第白檀功用,尽于东垣散冷气一语,如弘景消风热肿毒,亦即阳气之不能达于阴者,所郁聚为热风,是热之所化耳,无二义也,非谓其治冷又治热也。
《本草求真》白檀香(专入肺胃脾。
兼入肾)。
气味辛温。
熏之清爽可爱。
(形容殆尽。
)凡因冷气上结。
饮食不进。
气逆上吐。
抑郁不舒。
服之能引胃气上升。
(力并上行。
)且能散风辟邪。
消肿住痛。
(力主外散。
)功专入脾与肺。
不似沉香力专主降而能引气下行也。
(时珍曰。
楞严经云。
白旃檀涂身。
能除一切热恼。
今西南诸番酋。
皆用诸香涂身。
取此义也。
杜宝大业录云。
隋有寿禅师妙医术。
作五香饮济人。
沉香饮檀香饮丁香饮泽兰饮甘松饮。
皆以香为主。
更加别药有味而止渴。
兼补益人也。
)但此动火耗气。
阴虚火盛者切忌。
取白洁色白者佳。
紫色为紫檀。
气寒味咸。
专入血分。
医学入门檀香辛温升胃气,霍乱腹心痛立去,又行肾邪攻腹心,兼消肿毒并恶疰。
树如檀,生南海,黄、白、紫三种,俱入药。
无毒。
阳中微阴。
入手太阴,足少阴,通行阳明经,引胃气上升,又能引芳香之物上行至胸膈之上,咽嗌之中,同为理气之剂。
主霍乱心腹痛,进食杀虫。
治肾经邪气上攻,心腹疼痛及腰痛。
消风热诸疮肿毒,为末,醋和涂之。
敷金疮,止血止痛,兼辟中恶鬼气。
抑论诸香动火耗气,非冷气不舒者,不可轻服。
脑麝芳窜尤甚,切宜慎之。
古人夏月囊香以辟汗气,犹谓能散真气而开毛孔,况服之不当者钓乎!现代药理檀香心材含挥发油(白檀油)3%~5%。
油含α-檀香萜醇和β-檀香萜醇90%以上,檀萜烯、α-檀香萜烯和β-檀香萜烯、檀萜烯酮、檀萜烯酮醇及少量的檀香萜酸、檀香油、紫檀萜醛。
白檀油有微弱的抗菌及利尿作用,对皮肤、黏膜有刺激作用。
檀香液给离体蛙心灌流,呈负性肌力作用;对四逆汤、五加皮中毒所致的心律不齐有拮抗作用。
檀香提取物对豚鼠离体肠自主运动有抑制作用,对 ACh造成的豚鼠离体肠痉挛状态有拮抗作用。
时间: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