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24 14:07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通讯员 陈岳来 记者 宋彦佩下管镇不大,2017年全镇4475户,11517人,但名声不小,明、清两代名宦接踵,民国至今依旧是人才辈出。
书香下管,耕读下管,生态下管声名远扬。
“下管”既是集镇名,也是乡镇名。
其名的寓意,还是“犹抱琵琶半遮面”,越矇眬,故事倒越多。
1990年版《上虞县志》(p70)记载,“一说徐氏先人卜居管溪时折管于地,管生而后定名;一说位于上管乡下而名。
”第一“说”的缘由是:下管大族徐氏始祖名一桂,上祖原籍汴梁,建炎间随宋高宗南迁,居衢州,后嗣分居奉化联山。
联山徐族人丁兴旺,山岙宅基不足以容。
徐一桂得到父亲的同意,自奉化联山迁至四明梁弄横坎头定居。
横坎头为余姚通四明山之咽喉,环境嘈杂。
徐一桂得悉上虞管溪山水之胜,于是翻越大岭,实地到管溪察看。
他一到管溪,果然见山水环塞,其阴可隐,其腴可耕,水土深厚,山民安居乐耕。
他在观赏美景的过程中,随手折断一根竹子,无心地倒插在管溪东岸的沃土里。
三年后,徐一桂再此来到管溪边,但见折管插地处已是一片翠竹林。
徐一桂一见大喜,认为这里就是人居宝地。
元泰定甲子年,徐一桂全家就搬迁到管溪东岸建宅定居,并定村名下管。
徐氏一族,人丁兴旺,遂成大族,下管由山村变成了集镇。
这“一说”是下管民间流传的共识。
第二“说”的缘由是:清光绪《上虞县志校续》卷之二十《坊都》记载:“宋熙宁三年,行保甲法,始置都,领于乡。
……下管乡,府志为瑞像(按当作“象”)下乡,以寺名,领十九都十保,二十都八保,十八都一保。
上管乡,府志为瑞像上乡,领二十都二保,二十一都十保,二十二都六保”。
这里告诉人们,瑞像寺南称下管乡,府志称瑞像下乡。
瑞像寺北称上管乡。
根据当时下管乡所领的村堡看,下管徐氏集居的集镇正处在下管乡的中心区。
由此可知,下管徐氏始祖徐一桂迁管溪为元泰定甲子年(1324年),而下管乡名宋熙宁三年(1070年)已在。
再有,《管溪徐氏宗谱》记载:“管溪之称不自吾徐始也,因吾徐而有声。
”管溪即下管溪。
据此,“管生而后定名”,疑为后人杜撰;“位于上管乡下而名”,符合史料记述。
“上管乡”在上舍岭北至三溪一带;“下管乡”在上舍岭南至十九都一带。
两乡同处在县治(今丰惠)南,近者为“上”,远者称“下”,也合常理。
“管”为何意?能否可理解为县属管理区?这只是一种揣想。
看来“下管”的地名故事有待探究者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