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文年历》权威宣布,本年度小暑节气定于公历7月6日晚22时19分49秒,星期六,恰值农历甲辰龙年六月初一。
作为夏季的第五个节气及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位,小暑预示着盛夏的深入与热烈。
谈及小暑节气的饮食习俗,不得不提历史悠久的“伏面”传统,其根源可追溯至三国时期,深植于民间文化之中。
“傅粉何郎”就是一个有趣的典故。
东晋史学家孙盛编著《魏氏春秋》记载,三国曹魏大臣何晏在伏日(小暑时节)食热汤面,吃后依然面如冠玉,魏明帝这才相信他没有搽粉,而是“天姿”白美。
既生动描绘了古人伏日食面的习俗,又展现个人风采,同时也映射时代风尚。
在唐朝时期,一款独特的夏日凉面美食——“槐叶冷淘”悄然兴起。
这款美食的创新之处在于将青槐的嫩叶汁巧妙地融入面粉之中,不仅赋予了面食清凉宜人的特性,还让其自然香气四溢,成为一道既美味又健康的佳肴。
同时,“槐叶冷淘”的尊贵地位在《大唐六典》这一唐代官修的行政性质法典中得到了明确的记载。
典中“太官令夏供槐叶冷淘,凡朝会燕飨,九品以上并供其膳食”。
这说明在夏日盛大的朝会上,“槐叶冷淘”都是供给官员享用的美食。
这一记载不仅反映了“槐叶冷淘”在当时社会的受欢迎程度,也彰显了其在饮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关于“槐叶冷淘”的起源,一个广泛流传的说法与女皇武则天及其童年经历紧密相连。
在武则天的童年记忆中,有三段与父亲武士彟共度的温馨时光,如同璀璨宝石镶嵌心间。
这些时光分别与扬州的温婉阳春面、广元的热情蒸凉面、以及荆州的繁华早堂面相关,成为她珍贵的记忆。
在温婉细腻的扬州,幼年的武则天随父亲沉浸在江南水乡的韵味之中。
那时的扬州,商贸与文化并盛,武士彟身为扬州都督府长史,既显治世之才,又谙生活之趣。
他常携年仅两岁的武则天漫步古运河边,品尝江南佳肴,其中阳春面的鲜美尤为难忘。
那细如银丝的面条,清汤之上漂浮着点点金黄油花,与翠绿的葱花、鲜嫩的豆芽相映成趣,每一口都是对味蕾的轻柔抚慰,也为她的幼年记忆添上了江南独有的温婉色彩。
随后,武士彟调任利州都督(今四川广元),这里是武则天的出生地。
广元,以其险峻壮观的剑门关景致与淳朴热情的民风著称于世,四岁的武则天在这里感受到了家乡的温暖与亲切。
夏日炎炎,广元蒸凉面成了她解暑的佳品。
筋道滑爽的面条,搭配上酸辣适中的调料和时令蔬菜,不仅满足了味蕾,更让她对家乡的味道产生了深深的眷恋,这份情感伴随她日后的成长,成为心中永恒的印记。
为了纪念这位传奇女性,当地人将广元蒸凉面赋予了新的名字——“女皇蒸凉面”。
再后来,武士彟任荆州都督,虽不幸离世,但武则天在荆州度过了八至十二岁的时光。
清晨,当古城墙沐浴在第一缕阳光中,她随父亲品尝荆州的早堂面,那醇厚的汤头、饱满的面条及丰富的配料,无不让人回味无穷。
在荆州的时光里,她不仅学会了品味美食的细腻与精致,更在父亲的关怀与教诲下,成长为一位聪颖过人、才华横溢的少女。
当12岁武则天踏入长安,32岁成为皇后之后,她对美食的热爱与追求非但未减,反而愈发炽烈。
一个夏日午后,或许因酷暑难耐,亦或是对童年味道的深切怀念,她灵感迸发,融合宫廷精致与民间智慧,创制出“槐叶冷淘”。
这道美食迅速风靡宫廷,成为唐朝皇家夏季不可或缺的特供美食,每当夏日炎炎之时,宫宴之上必有此清凉解暑之佳品。
对于武则天而言,每当小暑时节悄然而至,她总会不由自主地回想起与父亲共度的那些温馨甜蜜时光,尤其是那些充满情感与记忆的面条,总能勾起她内心深处的柔软。
而“槐叶冷淘”,则成为了她寄托这份深情厚谊与文化传承的最佳媒介。
它不仅仅是一道令人回味无穷的美食,更是武则天心中那份永远无法割舍的家国情怀与对过往岁月的无限追忆的象征。
小暑之际,轻尝“槐叶冷淘”,其翠绿盈碗,不禁引人遐思:若能穿越时空,与武则天并肩而坐,或许能在这碗清凉的绿意中,寻觅到一份跨越千年的心灵契合与温情慰藉,共同体悟这份食物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底蕴与细腻情感力量。
谈及“槐叶冷淘”,自然绕不开唐朝诗圣杜甫那首脍炙人口的诗作《槐叶冷淘》,我计划在大暑节气时深入解读,细细咀嚼那些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清凉韵味和意境。
谢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