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乌鲁木齐11月4日电题:胡杨见证新华社记者张钟凯、顾煜、张啸诚十月下旬开始,新疆的胡杨黄了。
胡杨有着无惧岁月消逝的“千年树”美誉。
塔里木河流域生长着约1500万亩胡杨林,其中不少历经沧桑,在河流与沙海的交战中见证了过去几十年南疆大地的生态之变。
(小标题)重生:河水来了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西南处的罗布淖尔国家湿地公园,塔里木河在胡杨林里穿流而过,呈现出“秋水映胡杨”的别样景观。
而就在20多年前,这里很多胡杨连水都“不够喝”。
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水资源无序开发和低效利用,致使塔里木河干流下游近400公里河道断流,地下水位下降,大片胡杨林死亡。
罗布淖尔国家湿地公园所在地的很多胡杨也未能幸免。
“那时候这里的胡杨长势不好,不少都枯死了,还会被一些农牧民砍去当柴火。
”参与尉犁胡杨林管护工作20多年的艾力·尼亚孜回忆道。
胡杨等植被的消亡意味着风沙的“猖狂”。
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办公室副主任王雪英说,那时候到塔里木河下游调研,经常有农民抱怨棉花播种难,“白天播种了,一晚上的风沙就给吹没了,需要四五次才能播种成功。
”为缓解下游生态严重退化的局面,新疆从2000年开始向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至今已累计有80多亿立方米的水惠及下游的植被。
2016年,新疆又启动了塔里木河流域胡杨林专项保护行动,开始向全流域重点胡杨林区进行生态输水,不少沿岸的胡杨逐渐“复苏”,大量幼苗破土而出。
“生态闸开了之后,好多小胡杨都长到半人多高了!”艾力说。
(小标题)舒展:油井退了在塔里木胡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巴州轮台县的缓冲区内,曾经有一处地标性建筑群——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吉拉克凝析气集中处理站。
这片5万多平方米的处理站有着14年的历史,曾是西气东输工程早期的重要气源地。
如今,处理站的高压火炬等生产设备已不见了踪影,它们为胡杨林等植被腾出了更多生长空间。
从2017年底开始,新疆逐步推进该保护区的生态环境恢复,在塔里木盆地实施能源开发的企业也加入胡杨林保护行列,吉拉克凝析气集中处理站和70多处能源设施等建筑相继退出。
“砍掉了部分油气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