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孩子,其实每个人都需要知道自己的不足。
虽然对于成年人来说,人生已经过去了很长的一截,很多东西几乎已经定型了,但是,当你明白了自己的不足,能够弥补自己的不足时,人生或许会展现出另一种风景,很多你以为“必然”的东西,都会变成“过去”。
所以,不要觉得自己什么都好,永远保持一种求知若渴、虚心若愚的状态,不要觉得自己已经很厉害了,也不要把别人的赞美和认可太当一回事。
我有一个很特别的习惯,就是总会感激那些骂我的人。
当我发现谁在骂我,或是否定我时,我马上就会把他当成老师,反省自己,作出相应的改善。
为什么?因为,所谓的骂,只是他提醒我的一种方式和角度,虽然不是我们更喜欢的那种角度,却完全可以发挥同样的作用。
因为,他骂我的,正好是我做得不好、应该注意的。
这是我能走到今天最大的原因。
相反,很多人之所以走不到这一步,也是因为没有这样的心态。
我再分享一个发生在中国古代的故事。
在科举制度的时代,有个很有才华的年轻人中了状元,于是他变得非常骄傲,很多人的话他都听不进去。
有一天,他和一个同学辩论,两个人各执己见,争得面红耳赤,情绪激动之下,他给了那个同学一个耳光,同学觉得受了侮辱,就流着泪走了。
当时,他就觉得这么做不太对劲,但究竟怎么不对劲,他却没有深思。
后来,这件事传到他父亲的耳朵里,父亲就给他写了一封信,信中还附上了一块板子。
父亲的意思是,你做出这种事,是应该被家法伺候的,你必须跟你的同学道歉。
他这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错,就去找挨打的同学道歉,但那个同学不见他——人家毕竟是进士,你却当众打他耳光,让他受辱,他怎么会不生气?所以,他找了那个同学四次,那个同学每次都不愿见他。
第五次,他把父亲的信和竹板托人交给同学,过了不久,同学就哭着来见他了。
他看到同学那么伤心,以为同学还是不原谅他,其实不是,同学已经原谅他了,但是一想到他有这么好的父亲,能指出他的错误,而自己的父亲却已去世了,同学就悲从中来。
状元听完告诉他,不要紧,我们从此就是好朋友了,我会指出你的错误和过失,你也要指出我的错误和过失,这样我们就可以一起进步。
后来,他们果然互相发现毛病,互相指出毛病,共同纠正毛病,最后都成了非常优秀的人。
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特别感动,因为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能这样了,大家都很聪明,都把对你的看法藏在心里,都不会告诉你哪里做得不好,你有什么毛病,因为谁都不愿意得罪人。
所以,如果你的生活中出现了一个这样的人,就要好好珍惜他,因为他跟你的父母是一样的,甚至比你的父母更重要。
不要一发现自己的错误就一蹶不振,更不要一听到有人批评你、说你哪里哪里不好,就恼羞成怒。
要感恩他们。
父母不能永远陪着你,他们终究会老去、死去,到了那个时候,你想找到一个能指出你错误的人,可能就再也找不到了。
大家都会奉承你,给你戴高帽子,那么你就永远都不可能进步。
选自《老子的心事》第二辑,雪漠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