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30年代,宜兴紫砂业掀起了制壶与陶刻的高潮。
一些陶刻的名家高手们在紫砂茗壶上或书法或绘画,书画高雅刀法遒劲,山水人物法度严谨,茗壶名刻相得益彰,形成了集诗书画印为一体的独特的民国紫砂艺术,增强了紫砂茗壶的艺术魅力,深得民国上层人士的青睐。
虽然当时陶刻名家较普通制壶艺人相比,肚里的墨水多点,被尊称为先生。
不过,大多都是穷苦出身,从事陶刻,更多的是为了糊口。
而且,当时信息闭塞,陶刻艺人很难找到客户群体,往往依附于各紫砂店号,陶刻的落款一般要受到陶商与店号的制约。
所以有些落款十分混乱,随意性很大,如一人用多款,几人共一款。
我们“紫砂百家”根据网上信息,为大家介绍当时最为出名的十位大陶刻大家,可能中间会有一些错误或者遗漏,也希望粉丝们“理解”。
一、韩泰(1864-1926年)号南林、南陵氏韩泰出身碑刻世家,上中学时就与当时的宜兴著名金石书画家卢兰芳、紫砂实业家吴汉文结为好友。
民国初年,韩泰被艺古斋的紫砂实业家赵松亭聘为技师,专门从事紫砂陶刻。
他发挥碑刻的特点,把金文、篆文、钟鼓文及青铜器上的纹饰巧妙地运用在陶刻上,使他的陶刻作品古色古香,风格独特,深受客户喜爱。
二、邵云如(1888-1937年)号北岩、北研邵云如的先祖邵敏展北宋时期与苏东坡同窗,苏东坡晚年曾被邵敏展邀至宜兴邵家,共创“海棠院”。
邵云如是清末紫砂名家邵大赦的第三子,清嘉道壶艺巨匠邵大亨的侄子,家传壶艺,渊源深远。
邵云如自幼读经书习书画,成年后与卢兰芳、韩泰结为挚友。
1900年,经邵云如介绍,卢兰芳收陈少亭(1901年)、任淦庭(1905年)为徒。
但卢常去上海从艺,只能宜兴上海两地奔波,故授徒时间较少,这时邵云如担起辅导陈、任两人的责任,对陈少亭、任淦庭的成长有伯乐与培养之功。
三、陈少亭(1885-1960年)字颖川,号羽林逸人陈少亭出身陶艺世家,幼时聪慧过人,在宜兴有“灵童子”之美誉,他读古文习碑帖临花鸟,传统文学功底深厚。
16岁师从金石书画名师卢兰芳,在名师的指点下,技艺大进。
1916年后,陈少亭先后在吴德盛公司及铁画轩公司担任技师,在紫砂高档品上进行陶刻。
1929年当时的吴德盛店主吴汉文常邀书画名家与民国政要到公司留下墨宝,并由陈少亭进行镌刻。
如蔡元培题诗的花盆,于右任题铭、邵陆大所制汉君壶也由陈镌刻。
四、任淦庭(1889-1968年)字缶硕、号石溪任淦庭出身书香世家,15岁师从金石书画家卢兰芳。
艺成后任吴德盛公司技师,雕刻作画谋生,吴德盛公司制品上的“陶”或“企陶”落款多为任所刻。
任淦庭一生酷爱书画陶刻,他上承清末宜兴书画名师卢兰芳、韩泰、邵云如,下传鲍志强、毛国强等,实为承上启下的一代宗师。
他书画笔力苍劲,挥洒自如,正草隶篆各具风格,陶刻刀锋灵活,运作纯熟,简约得体,自成章法。
而且他还能左右手同时书画雕刻,功夫独到,不愧是我国紫砂陶刻界近现代的大师巨匠。
其传器有大柿壶、木瓜壶、腊梅喜鹊瓶等。
五、邵宏俊(1882-1942年)号潜陶邵宏俊出身贫寒,15岁师从紫砂名师陈伯亭,学习陶刻,他刻苦勤奋虚心好学,艺成后,为紫砂实业家赵松亭陶刻仿古器。
1911年之后,邵宏俊技艺日趋成熟,他开始以“潜陶”名号署款,此款有自己是“潜洛陶人”之意。
后邵又被铁画轩及利用公司聘为技师。
1915年,宜兴利用公司在美国巴拿马赛会上获奖的紫砂器上就有“潜陶”的铭文。
他一生中在铁画轩工作的时间最长,铁画轩款的传器也最多。
六、饶寿川(1896-1939年)号若水饶寿川自幼念过私塾,喜文习字。
1920年他到潜洛专事陶刻,因为有文字基础,他能在紫砂器上铭刻金文、篆文及行草和一些花卉图案。
20年代后期,饶寿川被铁画轩聘为技工,开始以“若水”名号署款,此款有“君子之交淡若水”之意。
当时的低档紫砂器由他书画别人陶刻,高档品由他亲自书画陶刻。
因他技艺娴熟,陶刻高雅,30年代中期升为技师。
抗战后,饶寿川离开宜兴去内地谋生,再也没有回来,1939年病逝他乡,享年43岁。
七、诸葛勋(1897-1957年)号友石、卧龙诸葛勋1921年进入陶工传习所,30年代初被利用公司聘为技工,在壶盆上陶刻。
经过对大量的日用陶器的陶刻,他练就了一手过硬的快刻技艺。
到30年代的中后期,诸葛勋开始在高档紫砂器上陶刻装饰,落款为友石、云石、卧龙。
抗战后,诸葛勋为生活所迫走街串巷,在一些农家的紫砂器上进行陶刻。
建国后,他参加了合作社,除继续陶刻外,还对陶刻班艺徒进行指导。
八、蒋永西(1900-1957年)号岩如,石生蒋永西1921年进入陶工传习所刻字班,师从名师邵云如。
在名师的指导下,他学会了各种陶刻技法。
艺成后,被宜兴利用公司聘为技工,刻制了大量的瓶盆紫砂器。
上世纪30年代初,蒋永西被宜兴名店“毛顺兴”聘为技师,专刻花盆。
上世纪30年代中期,蒋在吴德盛公司任技师,并与任淦庭合作,由任书画,蒋陶刻,落款均为“陶”或“企陶”。
建国后,蒋永西参加了合作社,继续陶刻生涯,直至1957年去世,享年57岁。
九、谈洪泉(1902-1976年)字伯章,号泉石谈洪泉自幼习书法喜绘画,15岁学艺制壶,所制壶具印款为“伯章”、“谈伯章”、“谈氏伯章”。
上世纪20年代,谈洪泉在任铁画轩技工期间,与卢兰芳、陈少亭等陶刻名师的长期接触中,对陶刻发生了兴趣。
于是他拜陈少亭为师,专事陶刻,并在紫砂器上署款“泉石”。
30年代中后期,谈的陶刻技艺娴熟,刀法讲究,于是被铁画轩聘为技师,专门为高档壶铭刻。
抗战后,谈洪泉除了陶刻还参与制壶,并为立信、吉德昌陶刻紫砂器。
十、谈尧坤(1912-1988年)号岩生、岩石谈尧坤自幼喜书法绘画,聪慧机敏,性格倔强。
15岁师从名师陈少亭,艺成后,受聘于铁画轩公司,以山水花卉陶刻为主,楷隶均极见功力。
上世纪30年代后期,谈尧坤在铁画轩公司任技师,陶刻以中高档品为主。
这时谈的作品山水灵秀,花草细微,有其师陈少亭之风韵。
1948年,谈尧坤受铁画轩少东家戴相明之托,为顾景舟所制5把紫砂石瓢壶陶刻,并分送吴湖帆、唐云、江寒汀等人。
2010年,嘉德拍卖会上拍出1232万元天价的那把戴相明藏顾景舟制的石瓢壶,即为吴湖帆铭、谈尧坤刻。
1964年,谈尧坤以“研深”名号在朱可心所制万寿壶上陶刻毛泽东的七律诗《长征》,并由徐海东大将转赠毛主席,此壶陶刻字迹工整,刀法不凡,是谈尧坤陶刻的传世精品。
民国紫砂陶刻功力深厚、刀法奇绝,显示着国粹风韵,怀古幽情。
民国紫砂壶因书画而雅致,因文词而精彩,为壶艺收藏家们留下了无数的陶刻典范及名家高手的艺坛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