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齐家骨雕 传承创新 骨上生“花”齐家文化系列骨雕作品展架马宝虎正在制作骨雕书房工艺品玉琮“百财纳福”鬲鸮形壶?双连罐生活用品本报记者 雍桂花 李萍 马丽亚 史有东骨雕又被称为“骨刻”,是流传在中国最古老拥有丰富历史的雕刻艺术,是一种以骨骼作为雕刻材料的雕刻艺术。
在古老的艺术领域中,骨雕以其独特的魅力和精湛的技艺,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
被誉为齐家故里的广河县,骨雕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文化遗产是人类改造自然的产物,它反映了历史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见证。
在广河县齐家文化博物馆和齐家坪遗址,陈列着齐家文化陶器、玉器、铜器、骨器、石器等不同等级的文物,封存着远古时期先民活动的历史记忆。
这些文化宝藏不仅促进了文化交流,增强了文化认同感,加深了人们对历史文化的了解,也为广河县发展文创产业、文旅深度融合、文化强县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充分的养料。
近年来,广河县围绕牛羊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2023年专门成立齐家骨雕工作室,现有工作人员5名。
工作室将牛羊的废骨,经过手工精雕细琢,制作成精美的工艺品。
经过不断努力创新和发展,目前,齐家骨雕工作室的艺术品已日臻完美。
一刀一世界,一刻一春秋。
近日,记者走进齐家骨雕工作室和产品展厅,仔细欣赏骨雕工艺产品,详细了解其制作工艺、雕刻流程等,一探这一传统艺术背后的故事与魅力。
在产品展厅,只见各种各样的骨雕艺术品整齐摆放,除了吊坠、骨簪等热门常见的饰品,还有以齐家文化为主的双大耳罐、三足盉、陶盉等作品,每件都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让人叹为观止。
看似毫不起眼的牛骨,“变身”精美的艺术品。
“以前,肉牛加工后被剔出的牛腿骨只能作为下脚料售卖。
如今,经脱脂、除油等预处理后,再雕刻成各类挂件、摆件,售价从百元到万元不等。
”齐家骨雕工作室部长马小龙说。
一件骨雕作品要经过脱色、选料、设计、切割、打磨、抛光、组装等多个工序,有些大型作品要一两个月才能完成,考验着手艺人的耐力。
工作台前,屑沫飘溅。
雕刻师马宝虎神情专注,手中的刻刀在动物骨骼上熟练游走。
随着原材料被一点点凿去,刀下的作品越来越清晰。
“骨雕制作用到的牛骨骨壁又脆又薄,很容易刻透。
两端骨质较疏松的关节被剔除后,骨段长度仅余13厘米左右。
在制作大件作品时,需要将骨段拼接一起,经雕刻、打磨使其宛若一体,不露拼接痕迹。
”马宝虎告诉记者。
一件件精美的骨雕艺术品呈现在人们眼前,无数的惊叹声和赞叹声让马宝虎欣慰不已。
记者了解到,马宝虎毕业于重庆长江师范学院雕刻专业,毕业后一直担任美术老师,后师承北京骨雕大师陈道清学习骨雕。
陈道清是北京通州区非遗传承人,以牛腿骨为原料进行创作,作品常以果蔬和昆虫为题材,曾多次获得国内外大奖,并被国家级博物馆收藏。
马宝虎的创作灵感大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