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计与奇思:装饰之自然本源,展览现场,图片由西岸美术馆提供在设计史上,装饰的角色是什么?哪些概念与因素启发了装饰的创新与变革?从传统的阿拉伯式花纹和古老工艺,到大自然中存在的各种图式和装饰性元素,都扩张着设计师的想象力。
而今天,当这些源自传统和自然的装饰元素与新科技、新材料相结合,设计拥有了更多、更丰富的面向——设计趋向更加自然化,甚至像有机物一样发生变形。
2020年11月,上海西岸美术馆与法国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合作的新展《设计与奇思:装饰之自然本源》开幕,来自五十多位中外艺术家的一百多件作品参展,它们将自然与装饰相结合,呈现出自然和超自然之间的联系。
按照主题,展览分成六个展区:自然与装饰、碎形图案、阿拉伯式蔓藤纹、装饰与数字科技、设计与奇幻以及好奇柜。
过去一百年来设计领域“装饰”的演变历程和不同时期的代表作是这次展览的核心。
来自世界各地的经典及新生的作品汇聚于此,打破常规思路、刷新人们认知习惯,邀请观者们走进“设计与奇思”的奇观之境,在和作品对话互动的过程里,观者也逐渐发现看待自然、艺术与科技的新视角。
> 《谜15搁板》,约瑟夫·沃尔什 (Joseph Walsh),2014年“让我们允许生命抵达任何它想去的地方。
”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布洛赫(Er nstBloch)在文章《装饰的生产》里写道。
这篇文章出版于1918年,正值欧洲工业革命接近完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越来越发达的时期。
布洛赫以“装饰”为切入点,对工业文明提出质疑,批判机器是“资本主义的发明”,甚至希望回到农民和手工业为主导的时代。
布洛赫对机械生产方式的批判,间接地反映出二十世纪初期设计领域的潮流——为适应工业化时代大规模生产的需求,多数设计师越来越重视功能、成本、技术可行性和经济效益。
兴起于十九世纪中后期的“艺术与工艺运动”和“新艺术运动”所捍卫的主张,如“反对工业化”“保护手工艺”“复兴装饰艺术”等,统统被抛弃。
直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功能性和实用主义占据设计领域的主导位置,“装饰”几乎没有市场。
难道“装饰”只能服务于视觉,仅仅具有审美和愉悦功能吗?装饰在设计中到底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有没有可能让装饰“反客为主”,从一件作品的附属或点缀,变成一件作品的基本结构或核心部位?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意大利设计师亚历山德罗·门迪尼(Alessandro Mendini)成立阿基米亚工作室(Studio Alchimia)。
他反消费主义,推崇“激进设计”运动,将装饰理论重新引入设计实践。
到八十年代初,意大利设计群体孟菲斯小组(Memphis Group)以装饰艺术为入口,展开更为大胆多元的实验。
他们的实践,引发人们重新认识和探索“装饰”的价值。
自此,装饰也被作为一种新的解放性视角,重新成为设计师工作时的重要养分和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