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宇杂谈】李宇嘉近日,网络上有一篇文章《东莞:今天起,请别叫我二线城市!我是新一线城市!》,介绍了近期“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发布的《2017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中,东莞首次晋升为新一线城市。
文章一夜之间刷爆了朋友圈。
所谓新一线,就是指这些城市目前发展介于一线和二线城市之间,未来有望进阶一线城市。
一线城市光环之耀眼,就业收入、教育医疗、生活丰富、小资情调等方面之优越,其他城市无法望其项背。
很多毕业生、创业者挤破头也要跨入一线城市。
但是,作为三线城市的东莞,何以攀爬到一线城市呢?形形色色的“琅琊榜”多了,很多是吸引大家窥探一下“谁第一、谁垫底”,笔者不以为然。
但常年往返于穗莞深三地,特别是在经过东莞多个重镇的广深高速穿行了10年,近距离观察东莞的变化,确实很明显。
现在,大家(特别是外省人)说起东莞,脸上再无好奇、神秘和诡异的表情了。
变化来自于两个方面,2008年金融危机几乎让东莞这个全球“大车间”一夜清空,被迫推倒重来,才有了现在的智能手机之都、松山湖科技小镇、篮球之乡、宜居城市;力道千钧的“净化”,彻底撕掉了灰色标签。
这种变化是忍痛也要将结痂、肉瘤连血带脓一起割掉,是内外涅磐重生。
不必遮掩,每个国家、城市、人,都有自己的过去,就像大谈民主自由的美国,不敢直面印第安人的过去待遇一样。
规则和秩序待建的年代,作为开放最前沿,东莞以金钱价值至上来挖掘人口红利,这是长期极度贫困后获取“第一桶金”的无奈之举。
摩的飞车党、代工制造都是发展的代价。
2008年金融危机后,一夜空城,没有哪个主政者像东莞政府一样,情真意切、刻骨铭心地体会到,占城市人口70%的600万外地人,对于东莞是何等重要。
外资撤走没关系,留住人就留住了青山。
于是,外来工变成了“新莞人”,政府下设“新莞人服务局”,入户、上学、缴社保等权利,一项不能少。
企业开始叫苦喊冤了,大家开始保护权利了,政府则有意识地站在了百姓一边。
什么是好城市?在很多政府和商业机构眼里,全拿经济、商业导向的冷冰冰的指标对此予以衡量。
城市是人的城市,好城市就是“来了的人不想走”,“没来的人想来”,“生活舒适便利”。
笔者仔细研阅“新一线城市”那套指标,如品牌商业进驻、物流通达程度、滴滴出行活跃度等,确实反映城市竞争力。
上榜城市如杭州、郑州、成都,确因某一方面分数高而上榜,如杭州的互联网、郑州的通达性、成都的生活多样性。
相比这些知名已久、某一产业独大的巨型城市,东莞在人本城市建设上绵密温情、润物无声。
作为三线城市、且无下辖县,东莞却有特大城市的人口,826万人口中有620万外来人口。
近年来,东莞外来和户籍人口都保持年均5万左右的增长,77%的非户籍人口占比,广州和深圳(69%)也不及。
2015年,东莞在校小学生数(72万)比2008年增加19万,年复合增长4.5%,在全国排第四位。
夹在广州深圳两个人口吸附能力极强的城市之间,东莞很不容易。
靠什么?不仅仅是松山湖,更是低房价、低生活成本,32个街镇均衡发展,以优质公共服务吸引用脚投票的人。
2016年,东莞9所中学进入广东最优中学排行榜、珠三角环境最优美。
过去,笔者每天都看到,几十辆公司大巴从珠三角各高速驶往松山湖,现在少了,大家都扎根东莞了。
百度地图发布《2017年第一季度中国城市研究报告》显示,东莞人口吸引力指数排名仅低于北上广深。
人口红利过去了,未来城市竞争是人的竞争,京沪穗深已胖成亚健康了,京沪常住人口开始减少,深圳高房价将产业和人口赶到东莞。
东莞30年制造业大发展留下了强大的物质公共设施,人本城市建设以实际行动上路。
毫无疑问,新一轮竞争,东莞在人、服务、产业上占得一席。
(作者供职于深圳市房地产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