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古蜀文明·让文物说话4封面新闻记者 闫雯雯从明代开始,中国的玻璃制造已经成规模化了。
元末明初起,山东淄川县(今山东淄博市博山区)的颜神镇,就成了举世闻名的玻璃制造业产地。
后来,那里还慢慢地形成了公会,几乎所有乡民都参与了玻璃的制造。
清代时期,宫廷内务府专门设立了玻璃场,其制造的玻璃,成为皇帝赏赐的国礼。
透明玻璃戗金盖碗(故宫藏清代文物)郑和下西洋带回玻璃匠人明清时代的玻璃制造业极其繁荣,如今能够见到的中国古代玻璃,大部分都是明清两代的制品。
明清时代的玻璃器,也被称为料器,大概是从元末明初时期开始制作,是明清时普遍使用的工艺品。
料器,是以一种熔点较低的玻璃作为原料,加入各种颜料烧制。
明代有称:“以主料为丝,以丝作器。
”透明玻璃戗金盖碗(故宫藏清代文物)明代方以智在《物理小识》一书中说,因为“三保太监郑和曾携西洋烧玻璃人来”,从此以后,明朝才开始了大规模生产玻璃。
明代崇祯年间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中记载:“琉璃石产于西域,因其五彩晶莹,为中原人喜爱而仿造。
”文人墨客们对玻璃制品非常喜爱,明代叶宪祖在《鸾鎞记·途逅》中写道:“归来愁日暮,孤影对琉璃。
”明代的玻璃不仅被称为琉璃,也沿用了宋朝“药玉”的说法。
《明制》中记载:皇帝颁赐给状元的佩饰,就是药玉,四品官员以上才能配用。
清康熙35年(1696),内务府造办处设立了宫廷玻璃场。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中提到:“三十五年奉旨设立玻璃厂,隶属养心殿造办处,设监管司一人……四十九年,设玻璃厂监造二人。
”透明玻璃戗金盖碗(故宫藏清代文物)德国传教士纪里安,曾经负责过玻璃厂的工作。
除此外,还从法国选派工匠参与玻璃的制作工作。
这些举措既促进了中国玻璃制造业的发展,又体现了中外科学文化的互相交流。
曾在雍正及乾隆年间在皇宫任职的潘荣陛,在记录当时风土人情的作品《帝京岁时纪胜·岁暮杂务》中写道:“院内设松亭,奉天地供案,系天灯,挂琉璃。
”纳兰性德则作诗《早春雪后同姜西溟作》,以玻璃之美比喻白雪:“瑠璃一万片,映彻桑乾河。
”宫廷玻璃厂制造的的玻璃制品,一般来说,都是一些高级的物品,生产的地点主要是设于北京西郊的琉璃渠,生产出的物件颇受皇室人员欣赏。
晶莹璀璨的艺术玻璃器,成为清代艺术品中的新宠和皇帝的重要赏赐品。
清乾隆朝单色玻璃器皿雍正朝的玻璃颜色达30种之多,可谓五彩缤纷,斑斓绚丽,成为雍正朝玻璃制作工艺的闪光点。
乾隆朝是有清一代玻璃制作工艺最为辉煌、全面发展的时期,主要器物有炉、壶、瓶、钵、碗、杯、盘、尊等,颜色有白、黄、蓝、青、紫、红等30多种,还有套料、金星料、搅胎、珐琅彩等多种装饰方法。
清道光朝玻璃瓶其中,玻璃装饰艺术最重要的创造应是“套料”,也就是在白玻璃胎上粘贴各种彩色玻璃的图案坯料,然后经碾琢而成。
另外,套料也有许多以彩色玻璃为胎。
山东颜神镇,成为玻璃重要产区除官办的制造机构,实际上,在明清时期,民间已经开始了较大规模的玻璃制作。
当时,中国的玻璃生产中心在山东淄川县颜神镇,也就是现在的淄博市博山区。
另外,广州和北京的玻璃制造业也非常发达。
金星玻璃天鸡式水盂(故宫藏清代文物)颜神镇出产玻璃的历史可以追溯唐朝。
唐代李亢在《独异志》中有这样的记载:开元间,有长安贩夫王二狗者,尝往返淄郡贩丝,微利也。
一日,孤馆遇盗,财物尽失。
二狗叹曰:天不助我。
遂悬梁欲自尽。
冥冥中见一老者,锦衣玉带,头戴朝冠,身穿红袍,白脸长须,温文尔雅,左手如意,右手元宝,高祖赐封财帛星君李相公是也。
星君曰:“尔当大富贵,岂可轻生!不闻淄州出琉璃乎?”又舍元宝一枚,乃去。
二狗遂贩琉璃,成长安首富。
又感念星君所赐,易名元宝。
金星玻璃三阳开泰山子(故宫藏清代文物)到了元代,颜神镇的琉璃生产已形成了一定规模。
其早期产品以珠、笄为大宗,还有簪、扣子等。
笄,颜色以蓝为主,另有水晶、黑、白、茶晶诸色。
明洪武年间,除内宫监在此设“外厂”,为宫廷生产青帘等贡品外,民间琉璃生产也日趋发展。
景泰年间,颜神镇西冶街有大炉4座,生产水响货和珐琅料。
嘉靖前后,增加了珠灯、珠屏、棋子、帐钩、枕顶等产品的生产。
到万历年间,琉璃生产已成为一个较大的行业。
《青州府志》中介绍说:“琉璃器,出颜神镇,以土产马牙,紫石为主,法用黄丹、白铅、铜绿,焦剪成珠、穿灯屏、棋局、帐钩、枕顶类,光莹可爱。
”万历45年(1617),孙延寿等人发起结成颜神琉璃业第一个行业组织——炉行醮会。
后来,孙氏家族出了一名大官孙廷铨,官拜内秘书院大学士。
告老还乡后,孙廷铨著书《颜神杂记》,其中专门在物产篇中描写了颜神镇的琉璃。
乾隆10年(1745)的《昭代丝书续集》将其收入,并题曰《琉璃志》。
搅玻璃瓶(故宫藏清代文物)孙廷铨的《琉璃志》,以科学的、纪实的态度和笔法,仅2000多字,就把琉璃及其产品的成分、炼制过程、产品种类、制作工艺,及至阐明自己对琉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