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切换城市】欢迎您来到装修百科!
关注我们
我要装修

第三节 古建筑山墙构造

发布:2024-07-23 浏览:42

核心提示:山墙是位于建筑物两端位置的围护墙体。唐宋时期,山墙多为土坯墙面,为了保护山墙不受风吹雨淋,屋顶多为悬山、庑殿、歇山。明清以来,随着砖材在墙体中的广泛应用,各类建筑的山墙变为以硬山为主。一、庑殿、歇山山墙构造庑殿与歇山建筑在两山部位均有屋檐向外挑出,山墙构造基本相同。1.山墙的砌筑范围庑殿与歇山建筑山墙的砌筑范围从台明上皮至山面檐柱额枋下皮。2.构造特征(1)立面组成 墙体分为三段,分别为下碱、上身、签尖。(2)构造做法 庑殿、歇山等级较高,山墙砌筑组合可以选择干摆到顶、干摆-丝缝组合、丝缝落地缝、干摆(丝

山墙是位于建筑物两端位置的围护墙体。
唐宋时期,山墙多为土坯墙面,为了保护山墙不受风吹雨淋,屋顶多为悬山、庑殿、歇山。
明清以来,随着砖材在墙体中的广泛应用,各类建筑的山墙变为以硬山为主。
一、庑殿、歇山山墙构造庑殿与歇山建筑在两山部位均有屋檐向外挑出,山墙构造基本相同。
1.山墙的砌筑范围庑殿与歇山建筑山墙的砌筑范围从台明上皮至山面檐柱额枋下皮。
2.构造特征(1)立面组成 墙体分为三段,分别为下碱、上身、签尖。
(2)构造做法 庑殿、歇山等级较高,山墙砌筑组合可以选择干摆到顶、干摆-丝缝组合、丝缝落地缝、干摆(丝缝)-淌白组合、干摆(丝缝)-糙砖抹红灰(黄灰)组合、琉璃-糙砖抹红灰组合等。
(3)各部分比例权衡 具体如下。
①下碱,也称群肩、下肩,高度为1/3檐柱高;厚度,大式建筑外包金为1.5~1.8倍山柱径,里包金为0.5山柱径加2寸,小式建筑外包金为1.5山柱径,里包金为0.5山柱径加1.5寸或花碱尺寸。
在墙体里皮与柱子相交的部位,常将墙体砍成八字状露出柱子,称为柱门。
柱门最宽处等于柱径。
②上身,砌筑标准一般比下碱降低一个等级,厚度比下碱向内退进一个距离,称为退花碱,宽度为6~8mm。
山墙上身一般有正升,整砖露明正升为3/1000~5/1000,抹灰做法正升为5/1000~7/1000。
③签尖,分为有拔檐的签尖做法和无拔檐的签尖做法。
在有拔檐的签尖做法中,该部位由一层拔檐砖和签尖两部分组成。
签尖高度约同外包金,做成斜面。
在庑殿、歇山墙体的砌筑中经常包括石活,常见的有(龟背)角柱石、压面石、腰线石、上身角柱石、签尖石等。
歇山山墙构造详见图3-10。
图3-10 歇山山墙构造二、悬山山墙构造悬山建筑山墙有三种构造形式。
①露明梁架式山墙,墙体砌至两山梁柁底部,梁以上露明,山花、象眼处的空当用木板或陡砖封堵。
②五花山墙,墙体沿着排山柱、梁架、瓜柱砌成阶梯状。
③整体式山墙,墙体一直砌到椽子、望板下面。
第①、②种构造做法与庑殿、歇山山墙相似,第③种做法与硬山建筑相似。
悬山山墙构造形式详见图3-11。
图3-11 悬山山墙形式三、硬山山墙构造硬山山墙在各类山墙做法中,构造最为复杂。
1.硬山山墙外立面(1)外立面的形式 硬山山墙外立面由下碱、上身、山尖、砖博缝四个部分组成。
(2)外立面各部分比例权衡①下碱,高度为3/10檐柱高,采用本建筑最高等级做法,并常带有石活,如角柱石、压面石、腰线石。
另外在下碱柱根部位,应设置透风砖,以排除柱内潮气。
②上身,从下碱(腰线石)上皮至以挑檐(石)上皮为界。
上身应退花碱8~10mm,并采用比下碱低一个等级或相同的砌筑方法,硬山山墙上身形式主要有:整砖上身、抹灰上身和带墙心上身,带墙心的上身又分为撞头墙式、五进五出式、圈三套五式三种情况,详见图3-12。
图3-12 硬山建筑上身形式③山尖,有整砖露明或糙砖抹灰两种砌筑形式,一般与上身做法相统一。
整砖露明并采用三顺一丁砌法时,要求“座山丁”(在山尖对准正脊的位置应隔一层砌筑一块丁砖)。
④砖博缝,砖博缝由拔檐和博缝两部分组成。
拔檐,每层突出墙面1寸左右,多重叠两层,拦截雨水免于直淌墙面。
博缝,按照材料分有琉璃博缝、方砖博缝和散装博缝三种,除此之外,在北方民居中还有一种三才博缝。
由方砖截成二分之一形成,用尺四方砖截取者为大三才博缝,用尺二方砖截取者为小三才博缝。
按照形式有尖山式和圆山式两种。
方砖博缝由山尖、博缝长身、博缝头三部分组成,山尖部分要砍制异形砖,中间博缝板采用方砖,并依屋面倾斜角度加工而成,博缝头仿木博缝头,一般为菊花头样式。
散装博缝采用条砖卧砌五层甚至七层,在博缝头位置仍需采用方砖仿照木博缝头砍制。
琉璃博缝用于规制较高的建筑中,其组成构件包括尖博缝、博缝板、博缝头、托山半混、托山半混转头等,形式与方砖博缝相似。
方砖博缝与散装博缝详见图3-13,方砖博缝山尖形式详见图3-14,方砖博缝头形式详见图3-15,博缝分位详见图3-16。
图3-13 方砖博缝与散装博缝图3-14 方砖博缝山尖形式图3-15 方砖博缝头形式注:花头部分斜长为1,每一段枭混弧线各占1/6图3-16 博缝分位2.硬山山墙内立面硬山山墙内立面由廊墙(廊心墙)和室内墙面组成。
(1)廊墙(廊心墙) 硬山、悬山前出廊建筑中,位于檐柱与金柱之间的山墙称为廊墙,廊墙内表面部分若做成“落膛墙心”装饰的,称为廊心墙。
①廊墙形式有廊心墙式、素墙式和门洞式,详见图3-17。
图3-17 廊墙的形式②廊心墙各部分组成。
廊心墙是廊墙高等级的表现形式,由下碱、落膛墙心、穿插当、山花象眼四个部分组成,详见图3-18。
落膛墙心是廊心墙主要的装饰部分,由内至外依次为砖心、线枋子(小边框)、大边框、顶头小脊子。
砖心形式多样,常见的有斜砌方砖心、斜砌条砖心、拐子锦、人字纹、龟背锦、八卦锦等图案样式。
廊心墙方砖心图案样式详见图3-19。
图3-18 廊心墙各部分名称图3-19 廊心墙方砖心图案样式注:若采用斜砌方砖心,砖心的尺寸应符合n×1.414×方砖心边长(n表示个数),即为对角线的倍数(2)室内墙面①室内墙面组成。
硬山山墙室内墙面自下而上由下碱、上身(囚门子)、山花象眼三部分组成。
②各组成部分构造做法具体如下。
a. 下碱按照檐柱高的3/10定高,里皮靠近柱子位置要求砍柱门。
b.上身从下碱直至梁枋底部,若山墙处采用了排山中柱,山中柱与老檐柱(金柱)之间的山墙里皮称为“囚门子”。
囚门子可以采用落膛心做法,也可以采用普通抹灰做法。
c.山花象眼。
硬、悬山山墙室内立面在梁柁以上时,瓜柱之间的矩形空当叫做山花,瓜柱与椽望之间的三角形空当叫象眼。
山花象眼常见做法有丝缝墙做法、抹青灰镂假砖缝(仿丝缝)、抹白灰刷烟子浆镂出图案花纹及抹白灰绘制壁画等做法。
硬山山墙内立面详见图3-20。
图3-20 硬山山墙内立面3.硬山山墙端面——墀头(1)墀头的概念 南方称为垛头、腿子、马头,是指古建筑山墙两端檐柱以外的墙体做法。
庑殿、歇山、悬山建筑中,山墙无墀头。
硬山建筑中,若前后檐部屋顶向外出檐(即采用老檐出做法),则有墀头构造,反之则无。
(2)墀头构造 在明清官式做法中,墀头由下碱、上身、盘头梢子三部分组成。
墀头下碱高度与山墙相同,一般为檐柱高度的3/10,砌筑方法也与山墙相同,如山墙下碱采用干摆砌筑,墀头也为干摆。
此外,墀头下碱还可以采用角柱石和压面石进行加强。
墀头正身厚度为山墙外包金另加墀头咬中的尺寸(约1寸),墀头下碱的外口从台明边缘向内退出一个小台阶尺寸,大式不小于4寸或6/10~8/10檐柱径,小式不小于2寸或3/10~6/10檐柱径。
墀头上身部位除了退花碱外,按照视觉要求,还应做出仰面升,一般取上身高度的3/1000~5/1000。
盘头梢子是用砖逐层向前挑出形成,具体由挑檐、盘头、戗檐砖三个小的构造部分组成。
为支撑出挑,在盘头的下部加砌的石条或木枋,称为挑檐石或挑檐木。
盘头是由山面的两层博缝拔檐自山前转至正面形成的,因形如古代妇女盘头而得名。
戗檐砖以博缝头下皮为起点斜砌至连檐,方砖面上带有各类雕刻,是官式墀头重点装饰的部位。
官式硬山建筑墀头详见图3-21。
图3-21 官式硬山建筑墀头墀头的地方做法较为多样,晋陕民居中,墀头墙由下肩、墙身(垫花活)和挑檐三部分组成。
下肩构造做法与北京官式建筑相似,厚度与山墙相同,墀头前沿从阶条石向后退出一个小台阶尺寸;墙身后退花碱,在墙身与挑檐相交部位一般垫有石活,题材各异、雕饰精美,形成整个墀头最为精彩的部位。
上部做法简练,仅从石材花活的外缘向屋顶连檐部位做了一个弧形连接,形成挑檐。
晋南民居中墀头做法举例详见图3-22。
图3-22 晋南民居中墀头做法江南墀头构造也分为三个部分,下部为勒脚、中部为墙身,上部为垛头。
垛头正身厚度与山墙相同,下部勒脚外口与阶沿外边缘平齐,垛头的高度约为廊柱檐口高的15%。
垛头做法分为混水及细清水砖,混水做法常以纸筋灰粉出线脚,并依线脚勾勒黑线或作绘画;细清水砖做法一般在砖体上做砖细雕刻。
垛头的排砖砌筑方式依其上层挑出部分的形式和雕刻要求可分为飞砖式、纹头式、吞金式、朝板式、壶细口式、书卷式6种,详见图3-23。
图3-23 江南墀头的构造形式4.硬山山墙细部构造(1)退花碱 花碱又称下肩花碱、花碱,指古建筑墙体上身比下碱退进的部分。
花碱尺寸干摆丝缝为6~8mm,糙砖为8~10mm。
(2)柱门 古建筑墙体里皮(里包金)靠柱子的地方,要求将墙体砍成六方(六方是指砍砖角度为60°)八字形状,露出柱子,称为柱门。
砍柱门是为了排除柱子内部的水汽,防止柱子糟朽。
(3)柱子掰升 又称“侧脚”,古建筑外围的柱子的柱脚通常要向外侧移出一定的尺寸,使外檐柱子的柱头略向内侧倾斜,这种做法叫侧脚。
侧脚使构架不易产生拔榫,以增加构架的稳定性。
(4)升 即倾斜,古建筑中墙面向墙体轴线方向倾斜为正升,向远离轴线的方向倾斜为倒升。
古建筑山墙体的外墙皮一般都要求有正升,升可以调整视觉上的错觉。
(5)墙体里皮与梁架相交处的处理 与大梁相交处应采用砍八字的处理方式。
5.江南封火山墙(1)概念 封火山墙,是一种屋顶与山墙的组合形式,多见于江南。
其特征是山墙高出屋顶,这样可以有效防止火灾蔓延,故得该名。
封火山墙是硬山山墙的一种变异,广泛应用于南方建筑和城市沿街建筑之中,除了能起到防火防盗的作用,还能起到很好的装饰效果。
(2)封火山墙的形式 封火山墙常见的形式有一字式、八字式、如意式、五岳朝天式、五滴水式、观音兜式、拱背式、组合式等,详见图3-24。
其中,观音兜式多见于徽派建筑,硬山屋脊自金桁起做曲线至顶,类似佛像中观音菩萨所戴的帽子式样,又似猫舒展身躯或发怒时的神态。
五山屏风墙(又称五滴水式),以前后墀头墙进深分作五分半,中间屏风占1.5份,其余各占1份形成。
观音兜与五山屏风墙构造详见图3-25。
图3-24 封火山墙形式图3-25 观音兜与五山屏风墙构造(单位:cm)

  • 收藏

分享给我的朋友们:

上一篇:五大部位:柱、梁、板、墙、楼梯,支模技术要点总结(柱 梁 楼板 图示) 下一篇:天燃气热水器选购注意什么 天燃气热水器的禁忌是什么

一键免费领取报价清单 专享六大服务礼包

装修全程保障

免费户型设计+免费装修报价

已有312290人领取

关键字: 装修设计 装修公司 别墅装修设计

发布招标得免费设计

申请装修立省30%

更多装修专区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