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州人,先旅居于青岛,喜欢爬山,爱好打羽毛球,偶尔读书写点心得。
井文/孙全省在我记忆中,井还是40年前的记忆中的样子,由于村子较大分三个生产队,每个生产队有两口老式砖井。
从外部看,井口出要比地平面高出至少半米,一般有井台。
有的老井井口还放上一苇席或竹席编制的井盖。
这种老式砖井,需要打井先生看位置,靠人工大口开挖,解放初期没有现代化挖土机,总深度4-5米深,边砌砖,边回填泥土。
那个年代地下水源丰富,如果能找到地下水系列的储水点上(俗话讲“泉眼”),开挖的井就出水很旺,甘甜清冽。
小时候很多大人孩子都喝井水,砖井水冬暖夏凉,冬日刚打出井水冒着水汽,井水一般不会结冰,刚打上来井水比地面温度要高,用刚打出的井水洗脸温暖清爽。
夏日,刚从田里回来,或是放学回来,渴了,喝上几口刚打的井水,甘甜可口那叫一个爽;饿了,去膜筐(或者膜膜囤)里拿上一个窝窝头。
再到盐罐里取上点碎盐粒,如果有香油加上几滴或者抹上一点猪大油,吃上个窝窝头。
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很少能有孩子理解当年的忆苦思甜的故事了。
后来,为了生产的需要,生产队里又增设了机器打的机井(机器井),高高的支架,吊起一轮直径约35公分的钻头,钻土钻到深水层,下设水泥制的井管,不同地方地下水层深浅不一,有的20米、有的要多加水泥井管,30多米才能够到水层。
从砖井-机井-压水井,这井养育着一代又一代人,古语说,村子人可以搬走,但老井搬不走,古村里的老井静默地守候,用甘甜的井水滋养一方百姓。
砖井也好机井也罢,使用的年数多了,均需要淘井,用人工或机器将井底沉垫的井泥杂物清理出来,有时清理出来一下掉在井里的水桶,丢失的家庭就去井边认领。
经过淘井,水质变差的老井,澄清之后,井水又变得甘甜可口了。
砖井用于生活,洗菜做饭,机井用于灌溉。
曾经数百年,老井养育着村里的好几代人,没有机器的年代,靠天吃饭。
有了机器和化肥,特别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自古以来是勤劳朴实的,靠肩挑车拉也要种田,建国后交了几十年的农业税(曾经的农业大国)。
后来,因为小化工、小造纸、小型电镀、印染、小型塑料加工等先办镇办村办企业的发展,工业化越快,地下水被污染越快,再后来砖井干涸了,换成压水井。
我们家三进院子的老宅,因为地势较高,压水井要多下5米左右的塑料井管,先后打过三个压水井,水质清澈无沙且甘甜。
左邻右舍的本家和邻居都到我家压水井里饮水生活。
我记忆中的,让我不禁联想到周易的第四十八卦。
《周易》第四十八卦是井卦,(下巽 上坎)井卦将“井”人格化了,通过展示水井“养人”的种种美德,譬喻“君子”应当修美自身、惠物无穷。
“井”本身是象形字,从阴阳情状看,阳像井水,阴像井体。
综观全卦的喻旨,强调“修身”与“养人”两端。
(注:引自《周易》黄寿祺 张善文 译注)后汉李尤《井铭》曰:“井之所尚,寒泉冽清;法律取象,不盖自平。
多取不损,少汲不盈;执宪若斯,何有邪倾?”(《艺文类聚》引)此铭把“寒泉”视为清廉公允的象征,称颂井水“不损”、“不盈”的品质,寄托的作者对政治清明的殷殷期望之情,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井》卦意理的深刻。
反省今日,不管出于为人民服务也好,村里改造成收费自来水(自建水塔,埋管收费),今天新农村改造,老宅拆迁,老井掩埋,请农民上楼,城市化进程标识就是“住楼房”饮用上收费的入户自来水(干净程度还不如40年前砖井水),为民服务否?可持续否?不管是谁?不能用市场化、城市化的噱头,来堂而皇之薅羊毛,祖祖辈辈生于斯长于斯的人难道不是这片乡土的主人。
今日既得利益者和古代能有与“井”的匹配的君子,高下不言而喻。
我怀念故乡的砖井,更向往《井》卦的义理能在当今“烹小鲜”中得以延续。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农村可持续农村发展观”已经划定未来方向。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