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市位于中国浙江省宁绍平原,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东与宁波市江北区、鄞州区相邻,南枕四明山,与奉化、嵊州接壤,西连绍兴市上虞区,北毗慈溪市,西北于钱塘江、杭州湾中心线与海盐县交界。
余姚自古人杰地灵,是姚江学派的发祥地,也是虞世南、王守仁、黄宗羲、蒋梦麟、余秋雨、沈君山等人的故乡。
余姚文化属吴越文化,余姚人属江浙民系,使用吴语。
余姚河姆渡遗址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7年6月,余姚市被命名国家卫生城市。
中文名称余姚市外文名称Yuyao City别 名姚城、姚江行政区类别县级市所属地区中国浙江省宁波市下辖地区6个街道、14个镇、1个乡政府驻地兰江街道北兰江路1号电话区号0574邮政区码315400地理位置宁波市西北部面 积1501平方公里人 口83.5万(户籍人口)方 言吴语—太湖片—临绍小片-余姚话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性气候著名景点通济桥,舜江楼,河姆渡遗址,四明山,天下玉苑,丹山赤水机 场宁波栎社国际机场火车站余姚站,余姚北站(余慈站)车牌代码浙B行政代码330281戏 曲姚剧市 树广玉兰市 花杜鹃花市 果杨梅旅游景点龙泉山龙泉山在城区西隅,滨姚江。
余姚古为浅海,山系浅海小岛,因名屿山,一名灵绪山。
山腰有微泉,干旱不涸。
晋时改为龙泉山。
周围千余米,海拔67.4米。
龙泉古刹龙泉古刹 位于山东部。
建于晋咸康二年(336),为浙东古刹。
以后屡毁屡建。
至元始祖元贞二年(1295)重建有3阁5院,3亭1寺,占山之一半。
明代,为学者、名宦荟集之所。
王阳明曾二次讲学于寺之中天阁。
清鸦片战争时,英侵略者在道光二十一年秋占宁波,派舰艇掠余姚烧寺。
光绪元年(1876)重建,规模小于元代。
建国后,文革期间,殿宇移作他用,佛像荡然无存。
1990年重修整理。
现已恢复旧貌,重放光彩。
中天阁中天阁 原为龙泉寺中一部分,五代时建。
取意于唐朝诗人方干《登龙山绝顶》诗中:“中天气爽近是河一句”。
明王阳明两次讲学于此。
嘉靖间立阳明牌位祀之,曰新建伯祠,东建海日祠祀文成父尚书王华,二祠统称曰二王祠。
万历间,以冠带袍笏塑像。
阳阴脸青,以门人徐爱、钱德洪配亲。
清乾隆间设龙山书院。
1954年迄今借作“梨洲文献馆”。
胜归山摩崖石刻胜归山摩崖石刻 位于城北郊,海拔147米,原名圣龟山。
晋刘牢之战胜孙恩屯兵于此,改名胜归山,又称打石山。
少林多石,陡崖深潭。
明嘉靖间胡宗宪任县令,出公羡银赎民山地,禁止开山采石,树木成荫,于是渐成形胜之地。
以后胡宗宪任浙江总督,胜倭寇归饮在山下,立有胜归山碑,吕本撰管见,书徐九皋篆,嘉靖三十四年(1555)杨珂摹丹入山,镌刻胡公岩三字,实其遗迹。
后又在岩穴崖壁石刻胡公半身浮雕像。
及至民国时已改为观音像,后又湮灭。
解放前后,东西山崖雕刻佛像十四个,依山势凿雕,排列有致。
客星山 位于余姚城东北十里的安山桥北,与慈溪市交界处。
原名陈山,为汉严光隐居与墓葬之地。
宋乾道间,史浩知绍兴府事命县令蔡宪于严光墓下建客星庵,立严子陵墓道。
客星庵碑邑人虞似良书。
嘉定时于山巅建高节书院,明洪武时湮废。
墓有题石曰汉严光墓,明正德时立石镌曰:“汉徵士严公墓”。
墓以上有高风亭。
清郑仕诗云:“姚邑东偏耸客星,十分孤秀十分清。
”客星山又为“汉三老碑”的出土地。
清咸丰二年山民上山掘得。
1922年杭州西泠印社专辟“汉三老石室”收存。
黄宗羲墓道黄宗羲墓道 位于陆埠镇十五岙村化安山,墓盖瓦如人字,呈圆弧山墙状。
墓前设石桌、石凳。
墓内无棺,遗体安置石床上,以期速朽。
东南与忠端公墓两相对照。
墓碣为四明(宁波)万经隶书。
全祖望撰神道碑、毛奇龄撰墓志铭。
后神道碑等湮灭。
1956年省公布为浙江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66年文革中遭破坏。
1981年修复,1995年修建墓道,两旁植梅花百株,并建有龙虎草堂。
四明湖 位于梁弄镇西北,系人工水库,有八字桥山、玉兔岛、野猫湾、丁山等5岛。
岛上植杨梅,湖中鱼虾捕捞量100多万斤。
湖南畔狮子山顶建有“革命烈士碑”,碑高20余米,碑文“革命烈士永垂不朽,郭沫若书”。
现四明湖以玉兔岛为中心,开发成为四明湖度假村,由香港张宇先生投资。
余姚四岩窗 位于华山乡大俞山巅。
系一长方形悬崖。
腰部列四洞穴,岩高30余米,长约60米,如四个窗户。
唐刘长卿诗云:“苍崖倚天立,覆石如覆屋,玲珑开户牖,落落明四目”,四明山因此得名。
岩下深谷有清泉碧潭,旁有屏风岩,上刻“四明山心”。
余姚芦山禅寺 位于余姚河姆渡镇姚江之北,芦山北麓。
西邻河姆渡遗址,交通便捷。
寺创建于唐乾元元年(785),南宋时赐额“芦山普光院”,隆盛一时,为文人学士游览探胜之地,陆游、范成大、史浩等俱有吟咏之作,流传后世。
以后屡圮屡建。
现存建筑多为光绪十三年重修迨至民国。
建国后,60年代,宁波、舟山等地僧众徙居于此。
1992年修复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