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场是乡村的说法:大家约定一个固定时间,从村庄走向乡场,哪把镰刀该磨了,哪把锄头该淬火了,哪件衣服该添置了,哪些种子该买了,哪个姑娘小伙该说亲了,乡场是非去不可的地方。
赶场,是乡村最美的派对。
虽然城市没有赶场的说法,但天天都在赶场。
赶商场、赶工作场、赶演艺场、赶酒场、赶电影场……还有是心里的某种悸动。
大家心里想买什么,想见什么,想吃什么,就算什么也不买也不吃,城市的某个地方某条街道总在心里召唤着心动和行动。
平湖万州 受访者供图我所在的万州区值得去赶场的地方很多。
20 世纪90年代以前,在吃穿成为生活最大主题的时候,长江边的二马路是必须去的地方,百货大楼、新华书店、银行、五金站、小桃源包子、巷子深格格……“走!到二马路去!”是那个年代最激情飞扬的事情。
城市所有的心思都在二马路上——公交线路,都要经过二马路。
随着三峡工程的建设,二马路消失在历史中,新的赶场地变成了高笋塘。
万州有两座出名的山,其中之一就是“文山”太白岩。
李白大醉西岩一局棋,他在太白岩赶场之后,曾经的西岩改名太白岩。
高笋塘就是在太白岩下渐渐成为万州最繁华的街道。
重百商场、新世纪百货、新华书店等纷纷入驻高笋塘。
各大银行总部大楼矗立高笋塘。
高笋塘在万州人语言中有了另外一个洋盘的名字——“华尔街”。
另一座名山就是“武山”天生城,三国时候刘备伐吴屯兵地,宋代时期上官夔抵抗元军古战场。
天生城下是一片荒坡,荒草年年绿年年枯,仿佛就在等待什么?高峡平湖,天下万州。
随着城市不断长大,人们对吃穿主题的升华,万州要去赶场的地方也不断变化:万达广场、滨江路美食、音乐广场、心连心烤鱼城、太白岩、天生城……人们不再满足于吃和穿的主题,对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
今天的万州,谁也没有想到大江之边、天生城下、荒坡之上会长出一坡“古镇”,成为万州人和来到万州的人最新的赶场地。
大家不知道该喊“天生城古镇”,还是“天生城文旅街区”“天生城烤鱼街”……一时还没有给这方赶场圣地喊出一个走心的名字。
名在思考中,姓是“天生城”。
万州音乐广场 摄影 / 傅建华万州人最先用赶场的思维给这片长在坡上的街道取名“天生城古镇”。
称作古镇,其实是新街。
第一根基桩打下就两三年,开街就四五个月。
往历史深处回眸,万州人喊古镇也不牵强。
天生城是古战场遗址,和合川钓鱼城齐名,都是南宋抗击元兵战斗到最后的著名战场。
十几万大军守卫天生城山顶,粮草供给,伤兵救助,兵器打造,天生城山顶之下必然有一个古镇来保障,何况今天的古镇正处于天生城中寨门之下。
喊得最多的还是“天生城文旅街区”,它就是万州的一条街,万州一条赶文化场、赶美食场、赶古战场的文旅街。
远远望去,天生城文旅街区就是一座建在悬崖上的楼群,依山而上,像是极度扩版的忠县石宝寨,比洪崖洞规模更宏大,气势更雄伟。
走近细看,又像是平地起高楼,仿古建筑群的轮廓凹凸有致,霓虹交错,满坡灯笼,层层叠叠,如梦似幻。
古战场天生城上,只有前寨门、中寨门、后寨门三道门可以进入天生城,其余地方悬崖绝壁,无路可攀,真正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今天的天生城文旅街区,四通八达,从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走进街区。
沿街拾级而上,一轴两翼九道拐,向上的坡,向上的街,向上的城。
最下面一条街是火锅街,渝东北所有特色火锅在这里“赶场”。
最上面是烤鱼街,万州最负盛名的“小舅母子烤鱼”“渝尾巴烤鱼”“诸葛烤鱼”等几十家知名烤鱼店在这里“赶场”。
烤鱼街上面是宋蒙时期的“天生城战纪”,再上面就是“天城倚空”的“天生城”。
不到吃正餐的时间,人们奔赴的还是位于正中间的文旅街。
万州天生城文旅街区 摄影 / 冉孟军文旅街入口处有一道大门,大门上有一幅对联,一边是“一座天生城”,另一边是“千年万州史”。
踏着青石板路向上走去,拐弯处是一方巨大的广场,广场正中是高高的古戏台——“民俗剧院”。
让一座古戏台成为文旅街区的封面,赶的是江城万州悠远的历史,赶的是大江之边厚重的文化。
大江之上游轮的汽笛声,戏台上的锣鼓声,舞台下人民脸上的喝彩声,交织在一起。
这里每天都有各地民俗艺人台上献艺。
到了周末,万州川剧团、曲艺团、杂技团轮番到民俗剧院惠民演出,赶民俗场,看传统戏,人流如潮。
继续朝前走去,一路美食香,一路烟火气。
鸡嗉子粑粑,热气腾腾,糯米的香甜、花椒的麻味在石板路上流淌。
萝卜丝油钱儿的摊主执月牙形钢铲,几分钟就出锅一个金黄的“月牙儿”,取到手的连呼“真香”,等待的口水直冒。
烧饼、陈皮糖、米花糖、大麻花、烤羊肉串……下川东名特小吃都来“赶场”。
那是儿时的味道,那是江城的味道。
最吸引孩子的还是几处糖画艺人摊,大家排着长队,在转盘上让指针随意转出兔子、老虎、猴子、狮子等,指针一停,糖画艺人小勺马上将糖料舀起,在石板上浇出线条,组成图案,造型完成,小铲刀将糖画铲起,粘上竹签,稍候就凝结而成你心仪的糖画。
糖是麦芽糖,图案可以让转盘指针旋转确定,也可以报上自己渴望的人物、动物、花草。
小勺是笔,石板是纸,心中有画。
我专门走到刘贵兵的糖画摊前观望,除了孩子们点名的糖画,他面前摆放着早已制作好的马车、楼阁、飞机、大象、螃蟹等特别复杂的立体糖画,栩栩如生,精妙绝伦。
刘贵兵是慕名到天生城赶场的,他家在重庆市九龙坡巴国城,是重庆糖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第一人,看中天生城红旺的人气,他从赶场变为驻场,将在天生城长久地画下去,让自己的糖画给更多人收藏。
王跃芳、陈维华是重庆江北大石坝人,跟着女儿“嫁”万州后,一直在长江之星、观音岩、万达广场、艺术街区等地卖糖画,说生意最火爆的还是天生城。
驻足多家民俗店,赶美食,赶工艺,唯恐错过。
印象特别深的还是那家叫“供销社”的地方。
门口播放着“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歌曲,墙壁上印着“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标语。
让人仿佛回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那些乡场上赶场的旧时光,心里格外温暖。
夜幕降临,满坡大红灯笼亮起来,映着满街油纸伞和满街幸福的人群。
天上的城,云中的城,湖中的城,更是万州人心上的城,梦中的城。
万州人从赶吃穿的场,到赶文化的场,到赶历史的场,这是一座城市的向上和升华。
往上,天生城烤鱼街在等我。
文|文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