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总是从反面观察一幅画此刻我从窗口看见我年轻时的落日旧地重游我急于说出真相可在天黑前又能说出什么饮过词语之杯更让人干渴与河水一起援引大地我在空山倾听吹笛人内心的呜咽税收的天使们从画的反面归来从那些镀金的头颅一直清点到落日 相对于明天,今天就应该是旧地。
今天是除夕,那么明天看今天就又有了许多旧地的含义。
是啊,现在的我们,和我们的生活很快就旧了。
而那些旧了的人和事,以及属于我们的丰盈与荒芜,回首再看时,有我们看见的与看不见的,当然也有我们假装看不见的就在记忆里面,和现实中堆积着,或影像,或思绪,或如云的往事。
那些旧了的,是旧地的奢侈,在时光中小心地收藏。
今天我读北岛《旧地》,应该是很合适的时间。
对于深受朦胧诗影响的我,读北岛亦是回望少年旧地的北岛,亦是我穿越时光隧道在响水湾童年的旧地定格的影像回放与重温。
所以读这首诗,与读《回答》相比,我更愿意沉浸在这一片文字构筑的水域中,与北岛的思想找一下可能相遇的渡口,作一番游历。
我相信,会有欢畅涌流。
“死亡总是从反面 观察一幅画” 北岛的执着和思考总是不同的。
这一行诗我们要紧紧抓住“死亡”这个关键词来理解,理解其反面是“活着”这一诗人似暗示着的“正面”。
从这个意义上就不难理解诗人要从人的“当初”与“终极”两面看问题,打捞诗意。
这也似乎无意中泄露了他应该抱有的“利他”和“换位”的习惯性思考。
另外,反面似不仅仅指活着,还意指事件不被人关注了解的另一种本质。
从这一行诗,我们好像洞见了诗人之大者的不同处。
“此刻我从窗口 看见我年轻时的落日” 诗人已经在旧地了,已经在回望的途中。
从这一行诗,我们明白了诗人的旧地是年轻时的旧地,年轻时的落日,而诗人倚望的窗口,即是现实的窗口,也是虚拟的窗口。
细想,它又不仅仅是窗口,它是连接诗人现在与过去的通道、纸张,或者是大脑与胸腔。
诗人是来到旧地了,诗人似有万千纠结、无奈和寂寞—— “旧地重游 我急于说出真相 可在天黑前 又能说出什么” 总有那样的时候,特别是什么都看够了,有了自己的明白,就再也没有更多想认识和更深入了解的欲望与激情了。
似什么都淡了,而这恰是什么都应该在线上了。
包括诗人也许不能自抑的脚步与思绪。
那些“真相”在心中了,也就是在心中了,天黑之前懒得说给任何人听。
那些说的欲望,似乎已经无法胎动。
经过两节诗的铺垫,诗人的“真我”出现在纸上了。
“饮过词语之杯|更让人干渴”,是啊,我们尝过世间之水,可是世间之水之酒似无以解渴和解愁。
这不是诗人的悖论,也不是诗人的牢骚,而是诗人作为自洁者的沉寂与孤独,寂寞与无助。
“与河水一起援引大地 我在空山倾听 吹笛人内心的呜咽” “吹笛人”当不是别人,乃是诗人自己,他是诗人虚借的别人。
而吹笛人“内心的呜咽”,在于知音难觅,在于志不得尝,在于新雨后也只是添愁。
由此可知道,诗人的明白是于都不明白中的明白,所以,诗人是在难为自己中延口残喘,不想苟活中的苟活。
“税收的天使们 从画的反面归来 从那些镀金的头颅 一直清点到落日” 我分明听到了诗人无骂中之骂,看到了无题中之题。
我不仅仅想到了《回答》中如出一辙的诗行:“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诗人手上无枪,心中有棒。
他多么不耻于“那些镀金的头颅”,多么愤怒于“一直清点到落日”的贪婪。
愤怒出诗人。
无疑北岛是愤怒的,他从画的反面观察,看到画的反面归来的“税收的天使们”。
我没有机会正视北岛的目光 ,可是我能听到他血液中涌流的那些正法的枪响,声声,停不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