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苏州市撤销沧浪区、平江区、金阊区,设立姑苏区,以原沧浪区、平江区、金阊区的行政区域为姑苏区的行政区域。
姑苏区人民政府驻苏锦街道平川路510号。
2012年12月,经苏州市政府批复同意,姑苏区“平江路街道”更名为“平江街道”,“南门街道”更名为“沧浪街道”,“彩香街道”更名为“金阊街道”。
2017年3月24日,苏州市人民政府同意姑苏区进行街道行政区划调整:- 撤销胥江街道、沧浪街道,以原两街道管理区域合并设立新的姑苏区沧浪街道。
新设立的沧浪街道,管理2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区域面积约6.17平方公里,户籍人口80111人,街道办事处办公地点设在书院巷111号。
- 撤销吴门桥街道、友新街道,以原两街道管理区域合并设立新的姑苏区吴门桥街道。
新设立的吴门桥街道,管理29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区域面积约12.19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48091人,街道办事处办公地点设在长吴路188号。
- 撤销葑门街道、双塔街道,以原两街道管理区域合并设立新的姑苏区双塔街道。
新设立的双塔街道,管理2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区域面积约7.95平方公里,户籍人口93778人,街道办事处办公地点设在十梓街463号。
- 撤销观前街道、平江街道、娄门街道,以原三街道管理区域合并设立新的姑苏区平江街道。
新设立的平江街道,管理23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区域面积约8.68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21168人,街道办事处办公地点设在人民路1719号。
- 撤销苏锦街道、城北街道,以原两街道管理区域合并设立新的姑苏区苏锦街道。
新设立的苏锦街道,管理12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区域面积约10.28平方公里,户籍人口44359人,街道办事处办公地点设在平泷路1228号。
- 撤销桃花坞街道、石路街道、金阊街道,以原三街道管理区域合并设立新的姑苏区金阊街道。
新设立的金阊街道,管理30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区域面积约8.85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35426人,街道办事处办公地点设在彩香一村二区1号。
- 撤销留园街道、虎丘街道,以原两街道管理区域合并设立新的姑苏区虎丘街道。
新设立的虎丘街道,管理2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1个村民委员会,区域面积约12.42平方公里,户籍人口80472人,街道办事处办公地点设在虎丘路388号。
在2012年行政区划调整前,原平江区的历史沿革如下:1949年4月27日苏州解放,同年9月1日,划苏州城区为东、南、西、北、中5个区,建立5个区公所,东区区公所辖娄江镇全部,中山、齐溪、北街3镇的一部分。
1950年5月区公所撤销。
1951年10月18日,苏州城区建立东、南、西、北、中5个区人民政府,今平江辖区涉及当时东区、中区、北区。
1955年10月1日起,东区改称平江区,观前、北塔两区分别于1956年7月与1958年7月撤销,所属街道一部分并入平江区。
1958年11月5日成立平江人民公社,1960年6月平江路、观前街、北寺塔、东北街4个街道分别成立人民公社分社,同年7月撤销分社建制,原北寺塔、东北街2个分社划出合并成立北塔人民公社。
1962年6月城区撤销人民公社,恢复人民委员会建制。
1963年3月22日撤销北塔区,其所辖行政区域划归平江区。
1966年11月平江区改称东风区,1979年6月1日起恢复平江区原名。
原沧浪区的历史沿革如下:1949年4月30日划苏州为市,1951年11月6日南区人民政府正式成立,1955年9月21日南区以境内有宋代名园沧浪亭而命名为沧浪区,1958年11月2日沧浪区人民公社成立。
1960年7-8月,原沧浪区人民公社划分为沧浪区人民公社和胥江区人民公社。
1961年5月城区撤销人民公社,恢复区人民委员会建制。
1963年2月22日撤销胥江区,并入沧浪区。
1966年11月5日改沧浪区为红旗区,1968年3月红旗区革命委员会正式成立,1979年6月1日恢复沧浪区原名,1980年4月成立沧浪区人民政府,革委会随之撤销。
原金阊区的历史沿革如下:1949年4月30日苏州市人民政府成立,9月1日按公安分局辖区将城区分为东、南、西、北、中5个区,建立区公所,西区即金阊区前身。
1950年5月撤销区公所,1951年11月1日正式对外办公,1954年3月区人民政府改称区人民委员会,1955年10月1日西区改称金阊区。
1958年11月1日金阊区成立人民公社,1960年7月城区调整,金阊区公社分为金阊区、桃坞区两个公社,1962年6月城区撤销公社,恢复人民委员会建制,1963年3月桃坞区并入金阊区。
1966年8月金阊区改称延安区,1968年4月11日成立延安区革命委员会,1979年6月1日恢复金阊区原名,延安区革委会改称金阊区革委会,1980年11月1日重新成立金阊区人民政府,区革委会撤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