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专心忙于工作的职场人士,变成整天待在家中的 “闲人”;从活跃在多个“圈子”的交际达人,兼有多重身份的群体中人,变成没有聚会聊天的“窝居”宅男宅女……很多上班族一度盼望的“在家办公”,如今在非常时期成为了现实。
可理想的生活没过几天,很多人可能发现:“圈养”的生活很快带来了无聊感、无意义感、不安全感、对未来的失控感等,甚至挑战了夫妻感情、家庭关系。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崔丽娟表示,社会角色转换意味着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重建,往往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
在开启“宅”生活的阶段,一方面人们可以通过网络社交找回“群体”身份认同;另一方面,家庭生活和亲人间的相互支持,也是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隔离病毒并不意味着隔离社交宅久了闷得慌,怎么办?崔丽娟说,维持“群体身份”是减少焦虑与不确定感的一种主要方式。
群体角色对人们的行为提出了期待,也提供了指导原则,指引大家在“茫然无措”中重新找到自己可以做的事情。
事实上,隔离病毒并不意味着隔离社交。
一方面,网络作为信息传递的新媒介,为疫情中的人际沟通与交往提供了重要的渠道,通过网络,我们可以“找回”自己的群体角色。
另一方面,隔离延长了我们的居家时间,而家庭同样是群体身份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