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第”照壁前的临水平台名为“静思钓鱼台”。
面河的“四面花厅”,门前设有石桌凳供游人小憩。
静思园住宅区位于东南角,大门外为河道,建有照壁一座。
照壁向内一侧的砖雕。
圆形图案中为“鸿禧”。
鸿禧即洪福。
《宋史·乐志九》:“宝命自天,鸿禧锡祚。
”现代人也有解释为“鸿图大展,喜气迎门”。
虽与原词义不十分相契,但总是一种吉祥用词的解释。
住宅区自南而北共有四进,依次为门厅、福寿厅、静远堂和绣楼,均为各地古建筑拆建而来。
门厅除了中间的大门外,两边还有侧门。
正门前有门当,感觉中规中矩,并不显赫。
从宅第格局上讲,静思园基本上沿袭古典园林的立基原则,前半部分为厅堂,后半部分为内室庭院,平行由南向北延伸,每进地坪适当提高,寓意“步步高”,这同时也是采光通风的需要。
宅与宅之间组合有序,之字型排列,其中构筑若干个大小适中的花园,花园中布置着各种不同的园林小景,让人在前庭后院中领略到苏州园林的淡雅幽静、曲房深户、屋宇飘逸之美。
进大门后是茶厅,亦称轿厅。
为停轿备茶之所,迎送宾客之地。
这幢明式建筑原座落在苏州道前街板莲巷,原名“福寿厅”。
厅堂屏风上方匾额为“厚德载道”,由吴门著名书法家瓦翁先生书写。
“厚德载道”一语出自《周易》,意思是君子接物度量就如辽阔的大地,没有什么东西不能承载。
此厅采用贡式花厅的做法,四根楠木大梁雕有“蝙蝠”和“万字回纹符”,廊轩鹤颈中间结有“蝴蝶结”,落地方柱配有明式柱础,整个厅堂简洁典雅。
厅内“樱木”和“紫檀”镶嵌的家具陈设,制作精良,雕刻细腻,和简洁的宫式建筑风格浑然和谐。
厅后的砖雕门楼原为苏州中街路曹家巷一大户人家所有,门楼砖雕颇具特色,一片祥云之中,五鹤起舞,仰首朝天。
宫室制度下低于一品官不可营造,可见厅堂的主人当时一定是显赫的达官贵人。
“树德务滋”是由现代书法家汪仁题额,刻意求工,古趣盎然。
右侧图案是“辞亲赴考”,左侧图案是“衣锦还乡”。
“树德务滋”出自《尚书·泰誓下》:“树德务滋,除恶务本。
”“树德务滋”的意思是,“向百姓施行德惠,务须力求普遍。
”园主以此激励自身,与涌泉楼的立意一脉相承。
“静远堂”为宅第的大厅,亦称正厅。
为接待宾朋和举行礼仪所用,是全宅中空间最大,装饰最精美的建筑。
明代“双包袱锦”彩绘柁梁细腻传神,体现了苏州匠人精湛高超的工艺水平。
“静远堂”堂名为原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孙轶青题写。
中屏是《静思园记》,为园主陈金根于2003年所撰写,全面记载了“静思园”的地理位置;园名的产生;“庞山湖”的变迁;建园的历史背景;园主创业及建园的艰辛历程;园林占地面积及著名的景点介绍;以及园主造园的初衷和将财富转化为文化遗产的人文思想。
大堂屏风两侧一对“山水烟雨”地屏,为清道光年间的历史文化名人胡澍所物。
胡澍,安徽绩溪人,咸丰九年(1859)举于乡,后捐升郎中,分发户部山西司,擅书画。
细观两扇屏风,红木底座雕有精妙的云龙戏珠,四片墨绿色大理云石天然形成各不相同的“山水烟雨”,无不体现胡澍对家乡绩溪的自然山水热爱,同时,也是他风雨人生的真实写照。
作为正厅的砖雕门楼,无论是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都是有口称颂的,尤其是“拥绿晚晴”四个俊秀大字格外引人注目,题额为末代状元“凤石陆润庠”的作品。
题额上方雕有七个富贵花瓶,鹿十景(图中梅、竹有夫妻之喻,十只幼鹿代表十个孩子,周围寿石、芭蕉、松树、灵芝、祥云等,是一个充满了吉祥的天地,系琼林的象征,因此,该图又称“琼林十子”,寓意夫妻长寿有福,子孙封官受禄。
)下方雕有双喜松鹤,寓意平安快乐、福禄寿禧。
左右各镶一块《三国》镂雕戏文方砖,整个门楼古朴典雅,充分表达了主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未来事业的腾达一种潜在的希翼。
正厅之后为女厅,自成院落。
“小姐楼”有个更雅的名字叫绣楼。
这幢楼原坐落在十梓街五衙场迎枫桥,为清光绪年间建筑,上下两层,楼下接待女宾,楼上是小姐闺房。
楼下作应酬女宾之用,楼上为眷属起居之地。
古时妇女恪守礼节,足不出户,万无聊赖也只能上小姐楼凭栏远眺,如今“金屋藏娇”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紫藤、黄花梨的清式陈设,依然保持着古代大家闺秀生活起居的习俗。
乍看静思园是新造的园林,但细细品味之后,却又会发现它是个“老园子”,因为,在园内建筑中绝大部分砖、雕门楼和厅堂都是明清时期的作品。
这些精美的建筑是从上海、苏州、安徽保护而来,它们在城市的大拆大建中消失,却又在静思园找到了它们最后的归宿,组成了一幅历史与现代的建筑风景画。
五亿年石龄的灵璧石;宋代的汉白玉石狮;元代“小九华寺”后花园里的湖石;明清时代的柱础、家具等,无不记载着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历史,述说着那年代久远的神奇故事。
从福寿厅向西,可达借红轩、天香书屋,此组建筑群堪称全园建筑的经典之作,从住宅区去往小庞山湖,此为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