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街街道老旧小区多,基础设施改造需求大。
今年入夏以来,降雨频繁,空气潮湿,不仅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也对老旧小区的“健康”带来影响。
街道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抓手,坚持聆听百姓需求,做到“民呼、我应”,通过积极开展老旧小区改造,在为老旧小区“治病”的同时,增强了居民百姓的幸福感、安全感和获得感。
在这一系列行动中,有一件“小事”格外引人注目。
十四区社区 坑洼路变坦途和平街十四区社区17号楼与20号楼交汇处有一条道路,是小区的“交通要道”。
不仅居住在周边的行人要从这里经过,连日常出行的车辆也要从这里驶进驶出。
然而,随着交通压力的增大,道路也出现磨损,变得坑洼不平。
今年夏天雨水较多,原本坑洼的路面变成一个个小水坑,老人小孩走过,总要反复试探,被戏称为“摸着石头过河”。
大家都盼着这条路能进行修缮。
了解居民诉求后,十四区社区立即“吹哨”,联系街道相关科室,做好对接,制定施工计划。
为了确保修缮后道路平坦度保持一致,相关人员经过现场走访,与社区工作人员沟通,决定化零为整,最大限度提升整体路面质量。
经过施工,目前道路坑洼部分已经修缮完成。
十四区社区通过“社区吹哨、科室报到”机制,把“为民服务解难题”作为当前大事来抓,带给了居民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通过“一件小事”,展示了和平街街道扎实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走深走实,聆听居民需求,坚持“民呼我应”,优化工作机制,坚持为百姓服务的决心和行动。
修整中修整后今年以来,街道相关科室高度关注百姓需求,对多条破损道路的路面进行及时修理,修理面积已超过100平方米。
解民忧 办实事 围绕一个快字修整中修整后街道将“吹哨报到”机制沉入社区,形成“社区吹哨、科室报到”机制,抓住第一时间这一节点,在社区掌握居民诉求后,第一时间吹哨,与相关科室现场走访,制定维修计划并付诸实施。
尤其在今年频繁降雨期间,街道各方力量以快制快,让居民消除“隔夜愁”。
解民忧 办实事 突出一个实字修缮前修整后街道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聚焦居民百姓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聚焦百姓生活,聚焦城市基础建设,在开展老旧小区改造工作过程中,不放过“小毛病”,坚持发现一处,治理一处。
和平街街道以群众满意为目标不断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助力老旧小区“旧貌换新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