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钱的铜质铜色鉴别古钱的铜质主要有紫铜、青铜、黄铜、白铜等数种。
紫铜的含铜量最高,一般在90%以上,颜色紫红。
青铜属铜锡铅合金,其颜色有深红、淡红或水红、青白、微黄等种。
黄铜指铜锌合金,其色有淡黄、金黄之分。
白铜指铜 合金,多见于近代机制币。
有一些铜色银白的方孔古钱,习惯上也称为白铜钱,但实际上并不含 或含 很少。
它仍是一种青铜,只是铅锡的成分较多而引起了铜色的变化,为了尊重习惯及鉴别上的便利起见,现仍称为白铜钱。
由于各个历史时期各地的铸钱方法、铜矿资源、成分配给都不相同,所以古钱的铜质铜色也有较大的差异。
古钱的成反一般采取化学分析的方法来获得,但这种破坏性试验对古钱鉴定来讲并无实际意义,所以古钱的铜色在鉴定上显得更为重要。
先秦圆钱的铜色深红,接近紫铜。
刀布币的铜色多呈淡红。
先秦钱币的另一特点是币身较薄,伪造者常渗入过多的铅以增加铜熔液的流动性,这种伪品铜色暗红,质软易变形。
半两及五铢的铸期较长,铜色也深浅不同。
凡传世日久的太和五铢,铜质裸露,其色深红,且质地极为细腻,表面几乎找不到砂眼气孔。
一种大字版的金旁略低,伪品的铜色较淡,且铜质也粗。
五代时的天德重宝铜色微带青白。
天策符宝传世品表面常有一层黑色的氧化层,内部铜质多呈水红。
永安一百、永安一千铜色微黄,南唐钱币的铜色也多数偏黄。
北宋早期铁母如宋元、太平等铜色淡黄或微黄,后期铁母如绍圣、圣宋、大观等铜色较深,而宣和、靖康、建炎小平铁母多属白铜。
建炎重宝颜色深红,南宋铁母的铜色多数偏黄。
辽钱铜色深红或紫红。
西复钱铜色水红。
元钱铜色深红及浅红者多,而寺观供养钱也有偏黄者。
嘉靖之前铸钱用青铜,嘉靖之后则多用黄铜,着与掌握了锌的提炼技术有关。
明清雕母(祖钱)铜色以金黄为主。
清代新疆铸钱用紫铜,故称新疆红钱。
咸丰宝福局钱为紫铜质,但宝福局阔缘红铜质,咸丰重宝当百大钱、背外缘外重五两者属伪品,真品存世仅5枚左右,铜色有暗黄及深红二种,外缘宽度与普通当百大钱同。
一说宝福局大钱用铜炮材铸成,铜色深浅不同,但主要是淡红色的铜。
小平铁母及部分当十当二十样钱以白铜铸成。
咸丰宝河、宝陕当五百、当千大钱为紫铜质,当十至当百大钱为黄铜质,而黄铜的宝陕当千大钱则属伪品,宝泉、宝源及宝巩的当五百、五千大钱有黄铜、紫铜二种。
咸丰满汉文浙字钱铜色微带金黄,且铜质细密,书体凝重,伪品钱文为普通楷书,铜色淡黄,铜质也粗。
以上列举部分古钱的铜色,但不包括特殊情况。
古钱币形制鉴别 在钱币的形制中,钱文字体较多地表现了时代的一致性。
每种钱币文字各有特征,但它总还是一个历史时期的字,有时代共性。
这一规律,也可作为鉴定依据之一。
鉴定一个钱币字体对不对,首先看它是否合于时代特点,第二步才看它是否合于本品种的特点。
比如,有的“东周”“西周”圜钱,钱文是小篆体,也有“ 化”钱文为小篆体,显然都是伪品。
小篆体是秦统一后“书同文字”,才推广到全国的,战国时的两周钱文应具三晋两周金文的基本写法; 化钱文应有齐文字的特征。
又如,宋代钱文有“方头通”,明清钱文也有“方头通”,但方的程度不同,有一个从不太方到很方的变化过程。
一枚钱币上的字,同出于一人之手,应该彼此协调一致。
用拼合法造的伪币,很难做到这点。
有人用南明桂王的永历钱改成唐太宗时的大历钱,两种字体差距相距数百年,作法再精也能辨别出来。
各时期的铸钱,或出于需要,或出于规定而形成一些特定的现象。
如齐的刀币为保护钱文而把轮廓铸得较高,背中间有一高点。
没有这一特点,多半是伪品。
又如唐代的乾封泉宝、大历元宝、建中通宝、五代十国的保大元宝,钱文应旋读,钱文对读必假,因为 “制不类”。
同一币形,先后也有变化。
燕的明刀币,前期弧背,刀把上的二竖道不上侵,到刀把根部为止,明字长而狭。
后期明刀币磬折形,把上的二竖道上侵道刀身,明字多偏。
明字狭长,身形磬折,或明字扁圆而身形弧背,必为伪品,因字形不符。
星、月、决纹、出纹等记号,也是古钱形制特点值得注意的地方。
钱币上铸星月等记号,是当时人有意的制作。
铸星始于秦半两钱,铸月形、四决纹从西汉五铢钱开始。
铸四出纹从东汉五铢钱开始,星、月一直到明代崇祯钱上还有,隋代以后已不具有四出纹钱,四决纹似乎未出东汉。
这些记号在五铢钱上表现得最多样。
试以五铢钱为例;独汉武帝时的赤仄五铢上铸过半菱纹,武帝五铢钱开始铸上、下半星,至王莽钱止。
西汉五铢有面四决纹,至王莽钱止,从至今钱币出土上看,东汉时已无此制。
背四决纹开始于王莽时的“大泉五十”,西汉尚无此制。
西汉五铢、王莽钱无月纹,东汉明帝至灵帝五铢钱已有月纹,但不多见。
凡不符合上述情况者,多为假钱。
古钱币识绣、辩绣 辨锈是鉴别古钱真伪的重要手段,很多人都在谈锈色谈包浆,但要作到正确辨锈,决非一朝一日之功,必须对锈色的形成及特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才能在际应用中得心应手。
下面就如何辨锈的问题谈一点浮浅的看法,意在抛砖引玉,引起共鸣,不妥之处,还望批评、指正。
入土的古钱,表面都会因氧化而生成绿色的氧化铜,俗称铜锈,年代久远的,还会与铁、铅、汞、砷等元素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五彩斑斓的锈色,也就是五彩锈。
古钱的锈蚀有多种多样,既有真伪之别,又有地域、厚薄之分,南方土壤多雨潮湿带酸性,锈蚀较严重且相对疏松,绿锈中常混杂有蓝、绿和红色锈,称为‘红绿锈”,有的铜锈中还会泛出一片片或一点点水银般的光泽,称为水银锈,北方少雨干燥,锈蚀坚硬板结,锈色多呈绿色或蓝绿,是为硬绿锈。
其钱体大多绿锈满身,就是常说的“北坑”河中捞起的古钱,锈蚀多呈灰白色,坚硬异常,极难清理,常叫做沙锈。
铜钱的锈蚀程度虽然与时间长短有内在关系,但,其各种金属成分的配比及所接触的化学元素,也有相当的影响,如有的白铜钱。
虽经千载寒暑,仍然毫无锈斑或者锈蚀很轻;相反,一些咸丰、光绪、宣统的小钱虽然时间不长,却因为铁、铅的成分较大,往往铜锈满身。
因此,要区别不同情况,具体分析。
古钱辩伪,辨锈是重要一环,有些古钱,仅从文字上看不出真假,拓片也与真钱的基本一致,这时就要从锈色和包浆上来区分了。
了解了古钱锈蚀的成因,就为辨锈提供了依据,区分真假也就有了方向,如: 1、红锈及水银锈是古钱在地下经过千百年的氧化和化学变化而产生的,很难在短时间内用土埋、药浸的方法来取得,所以有红锈或水银锈的古钱可靠性就大一些。
2、有硬绿的古钱可靠性较大。
硬绿锈是铜质严重氧化的结果,锈体深入铜质内部,与铜质紧密结合,有的虽薄似蝉翼,却不易剔除,伪造的硬绿锈锈质疏松,浮而不实,大多用指甲使劲掐一下,就会脱落。
如果说一枚古钱上一片硬绿中露出了铜质,有很大可能是伪钱。
原因是取真钱翻砂时,真钱钱面凸起的硬绿印在了模上,浇铸后形成了铜质。
结果露出了马脚。
3、还有一些古钱没有入土,或入土时间不长,因此无锈;但在传世过程中,由于表面氧化或频繁接触人体,而在钱体表面产生一种褐黑色或深黄色物质,且较用软布或干燥的手擦拭后会有光亮、透明感,就是俗称的“包浆”这种包浆真的沉着,附着牢固,年代愈久,包浆颜色愈深,虽是很薄的一层,放在水中煮、洗不会脱落。
假的却不然,假包浆是由烟熏、蜡打形成的,因此油光浮华,极不自然,用洗洁精或开水刷洗后,荡然无存。
4、无锈无包浆的特殊古钱,就必须根据它们的形制及文字特征来进行真伪鉴定了。
辨锈虽是鉴别古钱真伪的重要手段,但不是唯一的,还要结合古钱的材质特征、形体特征、文字特征、时代风格等等,才能作到尽善尽美,万无一失。
氧化铜为黑色,绿锈成分复杂,包括氯化铜(害锈),碱式碳酸铜等。
五彩锈大多为铜的氧化物。
水银古是富锡青铜钱特有的。
水坑锈为镁钙的化合物,与沙坑锈形态特征不同,但原理差不多。
假红锈一般来说过艳。
假水银锈一般不够密实,呈漆皮状。
现在硬绿锈的机理已被完全掌握,有些高仿几分钟就能造出千年锈蚀,千万要小心!玩钱主要还是掌握文字神韵,其他仅能做参考,切记!!!下篇介绍古钱的作伪与古代与现代科技辨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