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岷江水,从遥远的雪山峡谷奔来,一路风尘仆仆,演绎着摧枯拉朽的凌厉气势。
在这样奔放的岷江面前,聆听着排山倒海似的波涛声,注视着那乱石穿空的豪放劲儿,你会对自然的力量产生一种莫名的膜拜。
安澜索桥很高,桥索由麻绳、铁链和竹篾编成,桥身由木板铺就。
走上去,晃晃悠悠,桥身随着一些人的步履猛烈摆动,越裹足不前,摆动似乎越大,内心越加恐惧。
我根本不敢看下面的江水,那卷起千堆雪的波涛,让我倍感惶恐,惊叹。
我总担心,那颠簸的索桥一不稳当,便会瞬间把我抛入江中。
因此每次渡江,我都只能手扶着右手边的桥索,战战兢兢地迈过去。
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是秦代建造的水利枢纽,水利设施自然是这里的主角。
秦昭襄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公元前251年),李冰为蜀郡守。
他到蜀郡后,亲眼看到当地严重灾情:发源于成都平原北部岷山的岷江,沿江两岸山高谷深,水流湍急;到灌县附近,进入一马平川,水势浩大,往往冲决堤岸,泛滥成灾;从上游挟带来的大量泥沙也容易淤积在这里,抬高河床,加剧水患;特别是在灌县城西南面,有一座玉垒山,阻碍江水东流,每年夏秋洪水季节,常造成东旱西涝。
李冰到任不久,便开始着手进行大规模的治水工作。
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原灌县)岷江出山口处主持兴建了中国早期的灌溉工程都江堰,因而使成都平原富庶起来。
李冰父子 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李冰曾在都江堰安设石人水尺,这是中国早期的水位观测设施。
他还在今宜宾、乐山境开凿滩险,疏通航道,又修建汶井江(今崇州西河)、白木江(今邛崃南河)、洛水(今石亭江)、绵水(今绵远河)等灌溉和航运工程,以及修索桥,开盐井等。
李冰在修完都江堰后,在四川什邡洛水镇修建水利工程,后病逝与此,葬于洛水镇旁边的章山之上。
在洛水旁边的高景关和洛水之间的地段关口两侧后人修建有大王庙、二王庙纪念李冰父子。
李冰为蜀地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人们永远怀念他。
1974年,在都江堰枢纽工程中,发现了李冰的石像,其上题记:“故蜀郡李府郡讳冰”。
这说明早在1800年前,李冰的业绩已为人民所传颂。
李冰父子 竹笼和杩槎,这就是都江堰的特色。
竹笼以当地产的慈竹、白甲竹编织而成,内装卵石,用以护岸,做堰。
李冰主持建造都江堰时,就采用了笼石之法,工程简易,费省效宏,至今仍在防洪建筑中广泛使用。
杩槎也称“闭水三脚”,常用于截流,防洪,调剂水量,围堤抢险等。
用原木作成三脚架,架间用檐梁连接,再向水面插签子,置竹芭,加培粘土即成。
使用灵活,拆卸方便,杩槎属于功效极高的治水设施之一。
竹笼杩槎 竹笼和杩槎,都是李冰治水经验的总结,在一年一度的都江堰放水节上,我们还可以看到竹笼和杩槎的现场运用。
古时,每到冬季,人们使用竹笼杩槎筑成临时围堰,使岷江水或入内江,或入外江,然后分别淘修河床,加固河堤,这就是岁修。
到了清明时节岁修结束,便举行既隆重又热烈的仪式,然后拆除杩槎,滚滚岷江水直入内江,灌溉成都平原千里沃野。
后来,放水仪式演化为都江堰人民广泛参与的祭祀李冰父子,祈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一项传统文化活动,放水节也是一年春耕开始的代表。
都江堰放水节 两千多年前,人们就开始利用竹笼杩槎这一工具修堤导水,排除水灾隐患;今天,岷江边的人们依然在利用这一原理护岸清堤。
制作竹笼杩槎,先从做竹笼开始,而要做竹笼,当然要先有竹子。
慈竹,是制作竹笼的主要材料,而选择合适的竹子也是有技巧的。
制作竹笼杩槎,一般要选用生长三年左右的慈竹,时间短于三年的竹子太幼嫩,强韧性不足,太老的也不适宜。
慈竹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南地区,它们的高度通常在5-10米,越长的竹子越适合制作竹笼。
竹笼杩槎的竹笼可大可小,全部是人们手工编制而成。
要编竹笼,首先要把整根竹子做成竹条。
先将整竹从中间砍成两段,然后对称地从中劈开,把竹子劈成宽度均匀的竹条,然后将竹节的部分敲打平整,使竹条能够任意弯曲,这才可以开始编制竹笼。
竹林 首先从竹笼底部编起,先拿六根竹条按顺序叠在一起,中间围成一个规则的六边形,然后用其中一根主要竹条来回缠绕其他五根,如此反复,不一会儿竹笼的底部就初见雏形了。
一根10米长的竹子用来编成竹笼,反复折叠编制下,只能编成1米左右的竹笼,要想编足够长的竹笼,所需竹子的量还是很多的,竹笼上,每一个窟窿也都需要编成六边形。
竹笼的长度,要视现场实际使用时而定,可长可短,非常灵活。
竹笼杩槎的配套使用工具,还有竹笆和签簨,签簨是代替绳子用来固定杩槎的,用细长的竹条像编辫子一样制作;而竹笆起到引流河水的作用,像竹席子一样编制。
这些工具的制作,同样是就地取材,制作手法和工艺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