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切换城市】欢迎您来到装修百科!
关注我们
我要装修

长篇小说《浮色》刚刚面世(浮嗟小说)

发布:2024-07-29 浏览:69

核心提示:为杂糅一辩 ——《浮色》创作谈黄梵 写这部小说如同一场战役,六年六易其稿,那种拼力奋战的意义,根本不容我多想,它老早就摆在那里,即回答我写小说十七年来,竭力想弄清的问题:长篇小说到底是什么?如果小说只一味维持常见的“正确”形式,不能松动生活逻辑、因果律等,那么作家的想象力,最多只能倾泻于人物的现实渲染,我当然不想加入这样的渲染大潮。我想通过雷壮游和雷石等两代人的心灵内窥镜,让读者阅览人物的心灵百科全书,为历史中的诡秘人性、凤愿、幻想,重新安排生活和逻辑,甚至不一样的因果律。这部小说着力于虚构、纪实和科幻的

为杂糅一辩 ——《浮色》创作谈黄梵 写这部小说如同一场战役,六年六易其稿,那种拼力奋战的意义,根本不容我多想,它老早就摆在那里,即回答我写小说十七年来,竭力想弄清的问题:长篇小说到底是什么?如果小说只一味维持常见的“正确”形式,不能松动生活逻辑、因果律等,那么作家的想象力,最多只能倾泻于人物的现实渲染,我当然不想加入这样的渲染大潮。
我想通过雷壮游和雷石等两代人的心灵内窥镜,让读者阅览人物的心灵百科全书,为历史中的诡秘人性、凤愿、幻想,重新安排生活和逻辑,甚至不一样的因果律。
这部小说着力于虚构、纪实和科幻的共性,即都是为了弥补现实中的欠缺——这种自古以来的艺术本性,当然常被中国小说家们遗忘。
我希望在已有杰出小说规定的跑道上,利用想象进行最大限度的“合理”偏离。
“合理”与否,取决小说中采用的一切手段是否具有艺术说服力,人物的行动、心理和心灵幻景是否具有纸上的真实感。
事实上,这部小说既可以看作最广义的现实主义作品,里面的一切古怪、奇崛,都与病危人物的幻觉、精神失常相吻合,也可以看作是杂糅了历史、现实与科幻的后现代作品,里面留有的神秘和不解之谜,当然还有一丝哥特小说的影子。
如同我们小时听那些鬼故事,各种虚构的情景、气氛,不过是帮我们牵出自己真实的人性,我们当然是受到自己想象的惊吓。
这让我相信,人性在小说中变得立体和深刻的办法,还有很多……2015.11.13.写于南京六合里(刊于《作家》2015年12期,同期刊出《浮色》) 慢炖的中国——《浮色》读后李倩冉(南京大学文学院)黄梵的文字,向来包含着睿智的机警。
理性的洞察,落于准确的表述,是他在阅读中获得的体悟,也一步步实现于他的创作,从短篇小说到近来的“物语诗”,莫不如是。
新近出版的长篇小说《浮色》,更是恍然有了学术专著的面影——不仅仅是体例上的关键词和参考文献,抑或其中百科全书式的知识渗透。
一个智性的叙事人,早已不满足于讲一个感性的故事,小说伸出多重触角,要求读者调用理智参与其中,并尤以历史审思最具特色。
小说主体的时间外壳,不过只是2009年9月的最后一周:父亲雷壮游被从天而降的陨石震晕后住院,不久于人世;儿子雷石接到父亲病危的电报后驾车返乡,一路坎坷,到达医院时父亲已去世几个小时。
然而,黄梵在一个中年大学教授返乡路上的思绪万千,和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的意识迷乱中,植入了整个二十世纪后半叶中国的历史图景。
正如题记所言:“故乡仿佛就是我自己”,宏阔的外部世界完全微缩于心灵的一滴,一个生命体携带了全部的历史刻痕。
隐伏于雷壮游迷乱的神智中,有一个名为“未来城”的历史瞭望点。
尽管小说对未来城的构筑,足以引人想起近年来大陆如流感般席卷的科幻热潮,尽管在文学远不如现实离奇的当代中国,“想象力”是作家们亟需补上的一课,然而科幻或幻想本身,并不是黄梵的终极目的。
未来城的存在,最大的意义在于为小说的历史审视“调焦”。
一方面,未来城充满历史的潜望镜:雷壮游通过芯片读到21世纪大学的闹剧,并颇感惊讶;而他向未来城的居民解释政治任务、积极分子等词语,也让彼时的人类困惑——当下习以为常的经验,因在未来城获得更长的历史焦距而找回了自身的荒谬感。
另一方面,尽管在未来城因果律发生了倒置,它本身却是当下社会的一枚果实:由于人类的持续榨取,未来城环境恶劣,人类生命体征愈趋孱弱,远离本真,只能龟缩在科技的外壳中“虚拟体验”,在频繁的甲烷雷爆中惶恐度日;但那时人类所懂得的敬畏、道德与文明,同样也发端于20世纪的善念。
未来城作为末世寓言,照鉴了当下的所有清澈与浑浊。
同时,它只能反观,不能更改过往,正如雷壮游眼看着李惠安的死去而别无他法,小说对历史葆有了极大的尊重。
存在于记忆果核中的世界,被黄梵有意抹除了历史时间节点,这让《浮色》不再匍匐于中国当代小说线性的时间轴和历史主义的枷锁,而是开始一种“布朗运动”。
一旦拭去时间的浮尘,你就能发现进步史观的虚妄,从而更清晰地洞见人性的恒常,比如欲望。
无论是石柳龙和美妇,还是雷壮游和琼花、云霞,抑或雷石和李慧、耿莎、杜涓,甚至未来城的雷壮游和岩石……大半个世纪天翻地覆的历史境遇中,当代中国人的欲望景观竟如此相似:发自本能而稍显狰狞,不知餍足又千篇一律,以至于这种欲望书写读到后来让人疲惫。
而这或许正与作者的意图相关:因含有理性的审思,小说中的欲望从来不是灵魂的栖所,而是一种疾患,是压力下的爆发物,是当代中国的心灵症候,从而几乎不是爱情。
《浮色》中,爱情与欲望无关,并从来晚于毁灭。
尽管冷静而理性,小说却可贵地少有急切的判断。
语言谨慎地游走在事件与事件之间,只是勾连和展现,评判引而不发,充分让人性在小说中博弈,颇耐人寻味。
比如雷壮游坚持认为自己文革时参加武斗与李平阳烧安国寺有根本不同这一细节。
不同于欲望书写的类同,围绕信仰,黄梵呈现了老住持、石柳龙、显信和尚、唐师、雷壮游及其父母、伽德牧师、雷石、无瑕和尚、雷石的信徒朋友等一系列人物的信与不信,以及安国寺、高僧墓园、石家墩、百岁宫、教堂等宗教空间。
小说并不鲜明地批判失去信仰的浑浑噩噩,也不一味推举信仰的神性,而是细密地展开信仰的殓布,抖落其中包藏的众生百态。
同时,语言的节制使得小说多智慧的洞悉而较少诗思的漫衍,尽管音乐和意绪之间的叠映自有其独到的节奏,小说的诗性不在语言中的情绪起落,而在于人类宏大场景的腾挪,即整个小说所呈现的“去势”:安国寺的数次被毁,雷壮游、云霞的先后去世,耿莎自杀,未来城人类数量稀少并虚弱如《百年孤独》家族最后被蚂蚁吞噬的空皮囊……小说尾声,一切落于白茫茫的大雪——尽力编织的浮华世界,都统统散去,浮生尘色,终归于寂灭。
这也正是标题“浮色”所暗示的:尘世的众生万相、光怪陆离的世事景观,不过只是文明史的浮尘而已。
至此,《浮色》的历史图景在架构上已从当代小说疲沓的跋涉中飞升起来,足以与世界文学比一比了。
我本想精益求精地期待小说于理性的洞察之外注入更多酒神的迷狂,将收拢的再散开,将清晰的重扯乱,把沉淀下去的又激扬起来。
而当看到小说结尾历时六年六易其稿的履痕时,却因不能抑制的感动放下了苛求。
这些年里,大陆长篇小说以令人惊骇的速度进行着“机械复制时代”的快速生产,文坛喧闹而浮华,我们也被迫喝过太多勾兑的饮品与稀释的糖浆。
而今打开《浮色》,也终于可以尝到用文火慢慢炖熟的中国,好像一碗浓郁的乌鸡汤。
(长篇小说《浮色》,黄梵著,江苏文艺出版社2015年11月出版,定价36元)

  • 收藏

分享给我的朋友们:

上一篇:李倩冉:慢炖的中国——《浮色》读后 下一篇:[太原沐林装饰]新房装修预算不足怎么办?装修如何省钱呢?(太原沐林装饰)

一键免费领取报价清单 专享六大服务礼包

装修全程保障

免费户型设计+免费装修报价

已有312290人领取

关键字: 装修报价 装修网 装修风格

发布招标得免费设计

申请装修立省30%

更多装修专区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