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香楼是广州最具有传统特色的茶楼之一,茶楼在广州也有比较长的历史,在清咸丰、同治年间被称为茶居,大约在清光绪中期(约1890年前后)陆续发展为茶楼,并逐渐取代了茶果铺。
广州的茶楼和以筵席、饭市为主的酒楼不同,主要经营早、午、夜茶市,供应点心、粉面、龙凤礼饼、月饼等,广州人嗜好饮茶,不论是亲朋聚会还是谈生意,大家都喜欢上茶楼,水滚茶靓、一盅两件,花钱不多又称心如意。
莲香楼由一位陈姓的制饼师傅在清光绪十五年(1889)创办,最开始的店名叫做连香糕酥馆,制作和销售糕、煎堆和婚嫁回礼食品。
莲香楼之所以被称为中国莲蓉第一家,是因为他们创制了莲蓉食品。
当时一个叫陈维清的制饼师傅,每天都在思考如何改进制饼工艺,有一天他喝着用莲子煲的糖水,觉得莲子的清香沁人心脾,想起医生说莲子可“清心润肺”,就匆忙找来莲子洗净去芯,放在铜镬里煮,还一边放入白糖、花生油等搅拌,经过反复试验,终于研制出色泽金黄、香滑清甜的莲蓉,在当时的广州糕点业独树一帜,深受顾客喜爱。
莲香楼在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迎来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当时有广州“茶楼王”之称的谭新义和谭晴波等人收购了连香糕酥馆,取名“连香大茶楼”。
谭新义是佛山人,先后主办或参与创办了东如、西如、南如、五如、三如、太如、惠如、茗珍、和心、襟江、莲香等茶楼,被称为广州茶楼行业的“开荒牛”。
清代的莲香大茶楼谭新义和谭晴波等人收购了连香糕酥馆后,和9个创办人合伙招募了440股股份,每股为白银30两,共为12420两白银,约合现在250万元人民币。
1984年莲香楼装修时,还意外地在原店财务室一个生锈的铁柜皇发现了一个布满尘埃的“股东簿”,里面详细写明了股东姓名和入股金额。
“连香大茶楼”经过一番装修后,外观立面采用欧式的科林斯柱廊,室内则是中国传统的茶室布局,行堂的雕梁画栋以莲花为主题,配以古朴的红木家具和富有广州特色的满洲窗,幽雅之余又散发着浓郁的岭南韵味。
谭新义等经营者在产品质量上也严格控制,用料一定是湖南当年生产的莲子,宣统二年(1910)翰林学士陈如岳在品尝莲蓉饼点后,提议给连香楼的“连”字加上草字头,并亲笔手书“莲香楼”三个大字,从此就有了这个广州美食的金字招牌,“莲香楼”也成为红极一时的大茶楼。
现今的莲香楼广州的酒楼、茶楼林立,竞争也是十分激烈,那时西关一带非常繁华,住户多是富裕人家,连香糕酥馆主要制作“龙凤饼”、“嫁女饼”、“老婆饼”等结婚礼饼。
为了推销月饼和礼饼,他们找到媒婆,让她们来拉生意,还给酬劳,每谈成一家生意还组织挑担的队伍送货,让挑工用耀眼的两头红中间绿的扁担,挑着大红的饼盒食箱走街串巷,把浓浓的喜庆吉祥带进了每个广州人的心里。
搞得既十分热闹,主人家又很有面子,当时的“西关小姐”出嫁,都非得要订购这里的“嫁女饼”、“老婆饼”,这样才显得体面。
从那以后,莲香楼的礼饼和月饼生意奇好,莲香楼的莲蓉食品也进入千家万户,被誉为“莲蓉第一家”。
莲香楼“百年饼家”1918~1928年,莲香楼还在香港开设了三家分店,解放后广州的莲香楼进行公私合营后成为国有企业,与香港三家莲香楼分店失去了联系,香港的莲香楼也独立成一家,但原来的股东还是继续得到分红。
解放初期香港莲香楼每年都会派人到广州的办事处派发分红,股东凭入股证明每股每年分1000港元红利,按当时广州市民的工资水平,这简直是个天文数字,到了80年代每个股东每年就只能分到200港元的“水果金”了,后来连“水果金”也没有了。
现在香港“莲香楼”及“莲香栈”因为诸多原因影响,已经于2022年八月结业,剩余位于上环的“莲香居”仍在营业。
原香港的“莲香楼”广州的莲香楼公私合营后,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莲香楼的月饼作为广州市唯一的出口月饼远销东南亚,但“文革”期间一度被改为“东升楼”,不再经营茶楼,只是生产饼点,直到1973年才恢复原来的老字号。
1984年莲香楼迎来了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期,政府投资进行了重新装修,并率先推出“旅游团接待全天候”服务,被誉为“旅行团之家”。
1990年莲香楼的莲蓉馅、枣蓉馅出口到美国、德国等地,1998年被评为全国首批“国家特级酒家”,2000年12月被广州市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名老字号”,莲香楼这栋建筑也在2002年9月被公布为广州市登记保护文物单位。
莲香楼月饼传承广府历史文化,老广新广广广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