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国家地理控,专注于探索极致世界点击头像进入主页,阅读(上)篇...以黄山为例众多水系自外而内发生溯源破坏由低向高“围攻光明顶”各类景观大致组成一个同心圆(黄山景观的同心圆状分布示意图,制图@郑艺/星球研究所)▼山涧疯狂切割岩石形成众多瀑布(黄山外围的九龙瀑,图源@堂少)▼沿瀑布上溯峡谷向中心汇聚两侧的山峰愈发高大天都峰、始信峰等山峰成为诸多岭脊的起点高大的石柱占据了它们的山顶(请横屏观看,黄山北海的峡谷及两侧山峰,左侧山峰为始信峰,右侧为卧云峰,摄影师@廖光银)▼在黄山的核心圈外围莲花峰、鳌鱼峰丹霞峰、狮子峰等众多顶部平坦开阔的山峰守卫着峡谷山涧止步于它们脚下(黄山西海水库,远处的顶平山峰是狮子峰,图源@VCG)▼它们的山顶与黄山的核心景观区大致构成一个平面标志着古代风化壳的残留面仍有较厚的森林土层和石蛋、石柱景观(黄山景观核心区的飞来石,摄影师@堂少)▼光明顶从未被真正“攻克”但山涧溪流和雨雪风霜的努力还是营造出世人口中“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绝景(请横屏观看,黄山西海大峡谷的日落,摄影师@城市穿梭客)▼一个花岗岩巨峰的世界就这样呈现在温暖的中国南方而在更北、更西的地方破坏花岗岩的主要力量发生转变景观的气质也随之改变欢迎来到寒山的世界 03 寒山的世界北纬35°以北和青藏高原自然环境激烈变化寒冰和风沙逐渐取代流水成为破坏花岗岩的主要力量泰山的山势中规中矩缺乏流水制造的尖锐山峰和高大石柱反倒显出几分破碎(请横屏观看,泰山顶部航拍,摄影师@泰山摄影)▼继续向北承载着长城的北京八达岭同样难掩破碎(北京八达岭长城和花岗岩石蛋,摄影师@杨东)▼这里隐藏着寒冰的力量雨水渗入岩石内部的裂缝冬季结冰时将岩石胀碎称作冻融作用碎石快速堆积起来阻碍高大石柱和巨峰的出现(冻融作用示意,制图@陈随/星球研究所)▼辽宁丹东靠近黄海雨水相对充沛凤凰山的碎石被快速冲走还留下明显的冲沟颇有几分南国巨峰的气息(辽宁丹东凤凰山,一道观景桥横跨峡谷,图源@汇图网)▼辽宁北镇的降雨同样充沛将医巫闾山冲刷出许多高大山峰可以媲美不少南方名山但粗粝的山峰表面仍留下寒冰雕刻的痕迹(请横屏观看,辽宁北镇市医巫闾山的山峰和峡谷,摄影师@颜景龙)▼深入东北腹地寒冰的力量更加强大黑龙江哈尔滨市木兰县的鸡冠山上冻融作用强烈破坏花岗岩仅在山脊残存单薄的石墙(黑龙江哈尔滨市木兰县鸡冠山的山脊石墙,图源@图虫创意)▼内蒙古东部的克什克腾旗境内有着花岗岩寒山的典型代表大青山的山峰低矮破碎(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大青山,摄影师@徐树春)▼阿斯哈图的山坡上石柱群连成一排粗大的水平裂缝是寒冰破坏岩石的痕迹(请横屏观看,内蒙古克什克腾旗阿斯哈图石林,摄影师@叶长春)▼而在极度缺水的内蒙古西部阿拉善地区的花岗岩丘陵又显出另一种风貌(内蒙古阿拉善海森楚鲁怪石城航拍,摄影师@吴玮)▼由于降水稀缺沙漠地区的花岗岩只形成很薄的风化壳大风很快就吹散砂土暴露出石蛋和石柱(海森楚鲁怪石城,摄影师@曾建军)▼风沙继续打磨对花岗岩风化壳产生强烈破坏(花岗岩风化壳发生风蚀破坏示意图,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强烈的冻融和风蚀作用共同改造石蛋和石柱打磨出各种诡异外形(海森楚鲁的风蚀花岗岩,摄影师@曾建军)▼在西北干旱和半干旱环境里制造出怪石嶙峋的风蚀花岗岩地貌(新疆博乐怪石峪,摄影师@徐树春)▼但风沙并不是大西北的全部阿尔泰山、天山和昆仑山等高大山脉阻拦高空水汽产生“湿岛”为大西北的花岗岩增添一笔难得的亮色在新疆阿勒泰地区的可可托海源于阿尔泰山融雪的额尔齐斯河切开连绵的花岗岩山体从特定角度看去像是扣在地面的大钟得名神钟山(新疆可可托海著名的神钟山,形如大钟,摄影师@赖宇宁)▼这里的花岗岩缺少竖直裂缝岩石沿着崖壁层层剥落产生高大平整的外观(额尔齐斯河谷的花岗岩壁,岩石层层剥落留下横向的陡坎,摄影师@酷鸟魏建)▼在寒冷干燥的青藏高原风化壳受流水破坏程度较低仅暴露出漫山遍野的石蛋然后又被寒冰胀碎制造出大面积的花岗岩碎石坡(西藏拉萨的北部山体主要由花岗岩构成,摄影师@刘一檠)▼但在青藏高原最极致的花岗岩景观并非这些看似寻常的碎石山坡四川甘孜州的海子山是中国最大的古冰盖活动遗址古代冰川活动几乎碾碎了花岗岩的一切将山峰切割成刃脊将峡谷刨蚀成U形谷将本应平整的花岗岩高原面挖掘出1145个小湖泊海子山因此得名(四川甘孜州海子山的一处古冰川地貌遗迹,摄影师@李祺)▼冰川消融后从花岗岩山体剥离的漂砾随意堆积在海子山各处并以明显的棱角与石蛋相区别(海子山上散落的冰川漂砾,摄影师@熊可)▼而那些饱经冰川摧残的花岗岩山峰也呈现出两种不同的面貌有些因为垂直裂缝密集被改造得极为破碎(四川甘孜州海子山地区的兔儿山,摄影师@潘桂霞)▼有些则缺少垂直裂隙岩石被层层剥落留下尖锐无比的山峰(四川四姑娘山的冰川角峰,灰色的花岗岩山峰下,植被的垂直分带格外抢眼,摄影师@酷鸟魏建)▼花岗岩用它的坚硬经受住了冰川的终极考验当它最终脱颖而出傲立群山之巅时就成为了世人眼中那座远方的大山(从成都遥望四姑娘山幺妹峰,四姑娘山整体由花岗岩构成,因质地坚硬而突出于群山,摄影师@嘉楠)▼至此花岗岩的寒山世界已然形成贯穿华北、东北、西北和青藏高原与南方的巨峰世界共同构成约10%的中国大地 04 熟悉而又陌生的10%亿万年地质演变创造出众多的中国花岗岩景观其中最壮丽的那一部分恰好与中华文明核心区高度重合从而逐渐走进我们的文化历代文人体悟群山之美不仅将花岗岩群山写进诗词歌赋还留下了大量摩崖石刻与日月星辰同辉(泰山石刻,摄影师@陈建平)▼画师们寻访山水之美将许多花岗岩地貌的神韵凝结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作里(元代黄公望画作《天池石壁图》,将苏州城西的天池山搬上画卷,图源@昵图网)▼在今天的天池山上人们甚至还能找到画作的影子(如今的苏州城西天池山,摄影师@赵永清)▼儒、释、道三家也青睐这些险峻的山峰于无人处寻得清净留下许多著名古建筑(安徽九华山的天台寺,始建于明代,摄影师@朱正)▼进入现代在将近10%的花岗岩国土上人们建起了众多以花岗岩地貌为主要看点的景区包括18%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1%的国家级地质公园和36%的世界级地质公园创造了至少31%的旅游产业收入(花岗岩景观分布示意图,上文旅游收入占比数据引自2005年资料,制图@郑艺)▼由此可见花岗岩地貌造就的风景成就了中国最重要的一批旅游目的地也让中国成为世界上花岗岩景观最多的国家之一但公众对于这种地貌景观仍了解不多或许是各地迥异的气候为花岗岩带来不同外观影响人们认识其本质(秦岭主峰太白山的花岗岩碎石堆,摄影师@李文博)▼或许是因为人们更重视花岗岩蕴含的丰富矿产而疏于对地貌景观的研究和挖掘(新疆可可托海3号矿坑,摄影师@赖宇宁)▼或许因为景区更强调其文化内涵用大量的神话、传说和典故挤占了花岗岩地貌的科学本质(黄山狮子峰北部的猴子观海石,相传是一只修炼得道的灵猴变成岩石,摄影师@赵露君)▼但只有立足于科学讲好花岗岩景观的故事能让更多的人们有机会触碰花岗岩之国的雄伟壮丽(福建泉州市德化县石牛山的山顶,流水在花岗岩上刻出深槽,摄影师@afun阿方)▼有机会聆听由“大地之心”谱写的这场花岗岩交响乐(江西三清山的栈道上,游人聆听峡谷空鸣,摄影师@卢文)▼本文创作团队撰文:云舞空城图片:禹涵设计:陈随 & 杨宁地图:郑艺审校:王昆封面摄影师:堂少【主要参考文献】[1] 尤联元, 杨景春. 中国地貌[M]. 科学出版社, 2013.[2] 陈安泽.中国花岗岩地貌景观若干问题讨论[J].地质论评,2007(S1):1-8+227-228.[3] 洪大卫, 王涛, 童英. 中国花岗岩概述[J]. 地质论评, 2007, 53(S1):9-16.[4] 崔之久, 杨建强, 陈艺鑫. 中国花岗岩地貌的类型特征与演化[J]. 地理学报, 2007(07)675-690.[5] 崔之久,陈艺鑫,杨晓燕.黄山花岗岩地貌特征、分布与演化模式[J].科学通报,2009,54(21):3364-3373.[6] 方建华, 谢俊卿, 王伟峰, 尚丰民, 郭东兴. 河南遂平嵖岈山花岗岩地貌景观特征分析[J]. 地质论评, 2007, 53(Supp):143-146.[7] 彭世良, 陈文光. 衡山花岗岩地貌研究[J]. 热带地理, 2010, 030(004)348-352.[8] 张志刚, 王建, 何元庆,等. MIS 3时期青藏高原东南部稻城古冰帽冰进事件研究[J]. 冰川冻土, 2017, 39(005):957-966.[9] 叶张煌. 江西三清山花岗岩地质地貌特征及形成机制[D]. 2013.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 马振兴, 郑英, 尹祝 等.江西灵山式花岗岩地貌景观特征及成因探讨[J].华东地质, 2020, 41(1)8-17.[11] Ehlen J. Above the weathering front: contrasting approaches to the study and classification of weathered mantle[J]. Geomorphology, 2005, 67(1-2): 7-21.[12] Yixin Chen,Zhijiu Cui,Jianqiang Yang. Influence of climate and tectonic movements on granite landforms in China[J].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09,19(5).[13] Twidale C R. The two-stage concept of landform and landscape development involving etching: origin, development and implications of an idea[J]. Earth-Science Reviews, 2002, 57(1-2): 37-74.星球研究所一群国家地理控,专注于探索极致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