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贵州网讯(本网记者 杨艳)6月14日上午,多彩贵州网记者跟随媒体采风团来到贵州钢绳(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二分厂二钢绳车间,见到了国家级技能大师周家荣。
由于整个车间噪声很大,记者基本上不能和周师傅有一个很好的交流,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周家荣却干了30年。
记者很好奇,周家荣从农民到工人到大师,是什么样的精神让他华丽蜕变。
在领导和同事的眼里,周家荣勤奋好学,善于钻研。
从踏上工作岗位的那天起,他刻苦学习钢丝绳生产技能,虚心向老师傅请教工作中的难点、疑点,短短3个月的时间,就掌握了钢丝绳生产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在同期进厂的职工中最先独立上机操作,成为一线技术骨干。
他利用业余时间主动参加国家第四十职业技能鉴定所组织的钢丝绳制造工种的高级工、技师等培训,并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技师资格证。
周家荣为记者介绍钢丝绳生产技能 “小的时候,我家就住在工厂附近,每天看着上班下班的人群,我就想有一天要是我也能成为工人该有多好。
”1987年,贵州钢绳厂扩张规模,19岁的周家荣以农转工身份,进入该厂二分厂钢丝绳制造车间,成为一名工人。
进厂后,周家荣就给自己找师傅,师傅却认为,拜不拜师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有没有自己的观察思考,有没有悟性。
否则,即使师傅手把手地教,他也学不会。
车间里有十几位师傅,各个都有绝活儿。
周家荣跟每个师傅都学,把自己变成了十几位师傅共同的徒弟。
在几十米长的股绳机和钢丝绳合成机旁,一米多高的电接机显得小巧玲珑。
周家荣将需要连接的两根钢丝,分别固定在电接机的左右两块对接模块上,在两根钢丝接触的一刹那,电接机瞬间产生的高温,将两根钢丝接触部位先融化,再利用压力使之连接在一起。
周家荣动作连贯,一气呵成。
不过,看似简单的操作背后,有着极高的技术要求。
通过电接连成的新钢丝,与母体钢丝(原来的两根钢丝)的质量会有一定差距。
通常情况下,钢丝的接头部位质量能够达到母体钢丝质量的20%,周家荣对自己的要求则是60%。
为了练习技术,在刚进厂的几个月时间里,周家荣每天都比别人多干两三个小时。
早晨早到一小时,晚上晚走两小时,加班加点地练技术。
周家荣的岗位分为早、中、晚三班,晚上也需要持续工作 从1987年至2000年,他在股绳岗位上,连续13年超额完成生产任务,个人的产量、质量、安全、成本等各项经济技术均居于工段前列,原辅材料、修旧利废成本节约接近20万元,真正做到了优质、高产、低消耗。
因其技术出众,观察问题独到,动手能力强,车间安排他先后参与了15个批次累计36件特殊产品、重点产品、重要用途产品的生产,经技术质量部门检验全部合格,交付用户后未发生一起质量异议。
这些产品广泛运用于虎门大桥、航天军用、高层建筑、桥梁等建设领域,在国内、国际都具有较强的影响力。
2007年,他积极组织班组成员摸索和实践,成功解决了6×26SW股绳内层钢丝“骑马”的技术难题,累计为公司创造了300余万元的经济效益。
2013年,他成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国家级周家荣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以来,积极组织工作室相关技术人员,认真抓好南极科考用超长钢丝绳、港口机械用钢丝绳、编织钢丝绳以及“神舟”飞船用钢丝绳、“辽宁”号航空母舰用钢丝绳、卫星用钢丝绳等一系列军工钢丝绳的研发生产。
工匠精神,贵在传承。
30年的时间,周家荣带出了近百名徒弟。
周家荣2002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0年获“中华技能大奖”、2011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出名后,有人高薪聘请周师傅,开出高达4倍的年薪。
周师傅却说:“是工厂培育了我,我和我的家人都得到了工厂的关爱,几十年的时间,我工作在这里、生活在这里,这份感情不是金钱可以替代。
”我想,正是这份感恩的心,让周家荣从农民到工人到大师华丽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