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964年,邓公到兰州铀浓缩工厂视察,一眼认出了一位旧相识,对她说:“我见过你嘛!1959年你胸戴大红花,参加了全国群英会。
从此,你隐姓埋名,不知去向了,连你的先生也找不到你啰!”这位“神秘失踪”的女科学家,就是被周总理从美国“抢”回来的王承书。
她是我国核物理学家,曾被认为有望获得诺贝尔奖,没有她,就没有中国的原子弹!王承书从小就是个狠人。
她出身上海的书香名门,天资聪颖,父亲中过进士、留过学,母亲出身扬州名门,“晚清第一园”何园,就是王承书外祖父何芷舠的家。
虽然自幼体弱多病,迁居北京后,还两次因病休学一年,导致她性格内向、不爱说话,但“人狠话不多”的王承书勤奋好学,天生有股不服输的劲儿,成绩名列前茅。
1930年,18岁的她被保送燕京大学,一入学,她就干了特立独行的“狠事儿”。
二、她毫不犹豫地报了物理系。
当时,几乎没有女生读物理,王承书却反其道而行之,成为班上13名新生中唯一的女生,因此,身边的人都不理解她。
但她却说:“现在正是物理学突飞猛进的时代,物理学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的科学是不是发达的标志,我们中国的物理学非常落后,因此,我才要学习物理。
”1934年,王承书又以第一名的成绩,成为仅有的4名毕业生中的榜首,并荣获“金钥匙奖”。
之后,她顺利留校读研,获得硕士学位后又留校任教,担任燕京大学物理系助教。
然而,就在她踌躇满志,为报效祖国而奋斗时,祖国却山河破碎、风雨飘摇……1937年,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王承书不得不离开北京,辗转于南京、武昌等地。
在颠沛流离中,她和同门师兄张文裕不期而遇。
张文裕虽然出身平平,父亲甚至因生活所迫让他退学,但他勤奋好学,在老师的力保下一路考入燕京大学物理系,又去英国剑桥大学公费深造。
遇见王承书时,他已经学成归来,在西南联大担任物理学教授。
在物理学这根红线的牵引下,两人迅速坠入爱河,并在1939年结为连理。
但王承书没想到,这桩佳偶天成的婚姻,竟成了自己追求理想的绊脚石……三、婚后,张文裕继续在西南联大教书,王承书却失去了人生的方向。
就在这时,她得知美国密歇根大学有一个奖学金,专门提供给有志留学的亚洲女青年,王承书立即申请,却被拒绝了。
因为老美规定,不提供给已婚女性……王承书非常不服气:“为什么已婚不行?女子能否干事业,绝不是靠已婚与未婚裁定的!”身边的人也不理解她:“张文裕又不是养不起你,你怎么一个人跑到美国去?”王承书却反问道:“我为什么要他养?我为什么不能自己念书,自己工作?”为了赴美读博,她锲而不舍地申请奖学金,写信坦陈自己的情况,同时表明决心。
1941年,王承书终于破格拿到奖学金,成为密歇根大学录取的第一位已婚女性,师从国际物理学权威乌伦贝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