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淮海中路上的新康花园原是英籍犹太人开设的新康洋行老板的私人花园,始建于1916年,当时园内设施极为齐全,有网球场游泳池,1934年扩建为十一幢二层建筑,形成了现有格局,设计者为英籍建筑师事务所马海洋行。
属于西班牙花园式公寓。
1937年5月15日,花园曾改名欢乐庭院。
因为房屋质量高,一些外侨也在此居住,据说当年还曾有英国皇室成员专程来此举行婚礼。
1949年9月10日,名字更为新康花园。
新康花园位于淮海中路1273弄1至22号,占地面积为12987平方米。
新康花园是兼具里弄房屋、花园住宅和高级公寓特征的里弄式公寓,位于淮海中路 1273 弄,南北贯穿淮海路、复兴路中间,环境幽静,是上海最优雅的住宅区之一,也是上海最漂亮的洋房弄堂。
新康花园由 11 幢两层花园公寓住宅和 4 幢 5 层公寓住宅组成。
原本院内设施齐全,有网球场、游泳池等。
新康花园的房子为西班牙式的砖木结构房屋,墙面涂淡绿色水泥砂浆,咖啡色底座由两种不同颜色纹理的釉面砖以纵横相间的方式拼贴而成。
屋顶和围墙上都铺着西班牙式红瓦,二层的阳台设有两根爱奥尼式螺旋形立柱作为装饰。
每栋房屋每层一户,各有4室,每户都有独自的出口。
每栋房屋都有一个小花园,花园围墙上开有长方形的窗洞。
底层客厅外有门廊与庭院相通,二楼的阳台也有通道直通庭院。
两层房屋全部分层分户处理,底层和楼上住户各有自家门户出入,互不干涉。
房间横向相连布置,分成前后部。
一楼登上三级石阶,有外廊,入内为起居间,左右为卧室,起居室后是餐室。
二楼由西北角边门直上扶梯,起居室前有内阳台,东西为卧室。
每层皆有两个卫生间,室内煤卫设备等一应俱全。
房屋屋顶和围墙上都铺设西班牙式红瓦,一些窗户上还有凹入墙面的拱形装饰。
每栋房屋都有小花园,花园内植有雪松。
上海不少文化名人的家就在新康花园里。
已知门牌号的名人故居有:如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赵丹和夫人黄宗英曾住弄内16号二楼。
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居住在弄内18号。
新康花园18号,是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故居袁雪芬先生(1922年3月26日—2011年2月19日),原名袁雪雰,浙江嵊县(今嵊州市)人越剧女演员,工青衣、闺门旦,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越剧代表性传承人。
袁雪芬先生为越剧而生,正是因为她的改革创新,才使越剧成为京剧之外的第二大剧种。
袁雪芬先生绍兴嵊州市甘霖镇小黄山村,三间白墙黑瓦的老屋静静伫立着。
1922年,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先生出生在这里,12岁前一直居住于此。
绍兴嵊州市甘霖镇小黄山村1922年3月26日,袁雪芬先生出生于浙江绍兴嵊县普义乡杜山村(今属嵊州市甘霖镇桂山村),是家中第三个孩子,出生时恰逢漫天大雪,父亲为其取名“雪雰”。
1928年,她进入私塾读书。
1930年,被送到女子越剧科班“高升舞台”学戏,因年龄太小,三天后被师傅送回家。
袁雪芬先生出生地1933年,11岁的袁雪芬先生入嵊县(今嵊州)柳岸村“四季春”科班学戏。
工青衣、闺门旦,兼学绍兴大班和徽班的武戏,师傅为绍兴文戏男班艺人鲍金龙。
入科班初期,因本名常被弄错,改名为“雪芬”。
出科后,先生一度与当时的名旦王杏花同台,唱腔、表演深受王杏花影响,有“小王杏花”之誉。
1936年春,先生在杭州初挂头牌,年仅14岁。
同年9月,随“四季青”初闯上海,颇受好评。
1936年春季,袁雪芬先生随“四季春”到绍兴、萧山、杭州等地边学习边演出,初次挂头牌。
9月,随“四季春”第一次到上海,在大老闸大戏院演出。
11月4日,为高亭唱片公司灌制唱片,与钱妙花演唱了越剧《方玉娘哭塔》,此为女子越剧的第一张唱片。
1937年春季,她再次到上海演出,担任三肩花旦。
“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她逃难回家乡。
1938年2月1日,袁雪芬随“四季春”第三次到上海,与竺素娥、王杏花等合作演出。
7月开始,与马樟花搭档,对传统骨子戏《梁祝哀史》进行初步改革,并在电台播唱越剧。
11月10日,参与女子越剧“七班会串”,与马樟花合作演出《三堂会审》。
袁雪芬(左)与马樟花合影1942年,袁雪芬先生开始越剧改革,拿出自己大部分薪水聘请专职人员,建立正规编戏、排戏制度,并对舞美、服装等进行改革。
她演出的新编剧目《古庙冤魂》《断肠人》等,使越剧开始完全实施剧目制。
袁雪芬先生“新越剧运动”的首部作品是1942年在上海大来剧场(旧址位于贵州路263号,近北京路路口)公演的《古庙冤魂》,该剧采用了新设计的服装和立体布景,演出场场爆满。
1943年,袁雪芬主演了多部新剧,如《人海航行》《雨夜惊梦》等,并创造了【尺调】唱腔。
12月27日,她反串饰演张生,展现了多元的表演能力。
1944年,袁雪芬继续推出新作品,如《木兰从军》《黑暗家庭》等。
1945年,她与范瑞娟合作整理《梁祝哀史》,在明星大戏院演出诸多新编剧目。
12月24日,在全沪越剧大会串中,与范瑞娟共演《忠魂鹃血》。
1946年是鲁迅先生逝世10周年,越剧编剧南薇把鲁迅的小说《祝福》带进了袁雪芬的化妆间。
为了演好祥林嫂这个角色,袁雪芬专门去书店买了《鲁迅全集》阅读,还和南薇专程拜访了鲁迅的夫人许广平。
在征得许广平的同意后,袁雪芬所在的雪声剧团开始创作《祥林嫂》。
1946年,袁雪芬主演的《祥林嫂》首演,这是鲁迅作品首次搬上戏曲舞台。
先生当年《祥林嫂》剧照9月15日,她与范瑞娟主演的《凄凉辽宫月》上演,周恩来到场观看。
谢晋曾导演一部电影《舞台姐妹》原型就是袁雪芬,春花的经典台词:“认认真真演戏,清清白白做人”,是袁雪芬一生的座右铭。
袁雪芬曾和老板约法三章:不许闲人到后台、不唱堂会、不拜客,她一生信奉“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演戏”。
1946年6月,越剧在上海最火的时候,宋美龄到上海,点名要听“越剧新后”袁雪芬演唱,袁根本不买账,她让来人转告:“袁雪芬从来不唱堂会,不管是什么人,谁要看我唱戏,请到剧场里来。
”这件事轰动一时,上了1946年6月8日上海《联合晚报》的头版头条。
宋美龄请不动的越剧新后 一代宗师袁雪芬1947年,袁雪芬因多种原因停演,后与其他越剧演员组成“越剧十姐妹”举行联合大义演。
1947年7月29日,袁雪芬联合尹桂芳、徐玉兰、张桂凤、范瑞娟等人,在上海四马路大西洋西菜社聚会,为联合剧院签订演出合约,这就是后人所称的“越剧10姐妹”。
1948年,袁雪芬参演电影《鸡鸣早看天》,恢复“雪声剧团”,演出《珊瑚引》,其主演的越剧影片《祥林嫂》上映。
12月,雪声剧团解散。
1949年,袁雪芬重新组建雪声剧团,参加众多重要活动,主演多部剧目,创造了【男调腔】,还拍摄了电影《越剧菁华》。
1949年1月29日,袁雪芬先生再次重新组建雪声剧团,演出于上海九星大戏院,聘请刘厚生担任剧务部主任,首演剧目为以反暴政为主题的《万里长城》,袁雪芬扮演主人公孟姜女。
5月25日,上海解放,袁雪芬联合五个越剧剧团,到上海八仙桥建成电台播唱迎接上海解放的开篇。
6月18日,上海市戏剧、电影工作者协会成立,袁雪芬为大会主席团成员。
7月,参加上海市军管会文艺处举办的第一届地方戏剧研究班学习,任表演系中队长。
8月3日,当选为上海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
8月27日至9月1日,参加地方戏剧研究班的越剧演员在南京大戏院举行折子戏演出,袁雪芬与范瑞娟表演剧目《楼台会》《玉连环·祭夫》,与徐玉兰合作了剧目《盘夫》 9月19日,就任上海市戏剧电影工作者协会成立的越剧委员会委员。
1949年10月,袁雪芬先生受邀参加开国大典1949年9月21日,袁雪芬先生作为特邀代表,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城楼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活动。
同年年底,主演剧目《相思树》,创造了【男调腔】。
这一年,她还参加了彩色越剧电影《越剧菁华》的拍摄,主演其中的越剧折子戏《双看相》,扮演以看相为生的穷苦女子1950年,袁雪芬在多个剧团和组织中担任重要职务,参与多项活动。
1951年,袁雪芬率团演出,为抗美援朝捐献义演。
1952年,她在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获荣誉奖。
1952年,全国戏曲观摩大会上,国家为7位艺术家颁发了荣誉奖,他们是梅兰芳、程砚秋、周信芳、盖叫天、王瑶卿、袁雪芬、常香玉。
1953年,拍摄彩色戏曲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当选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
1954年,袁雪芬与范瑞娟主演的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成为永恒的经典。
不久,周总理将该片带到日内瓦放映,引起轰动,外国媒体和观众将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誉为 “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袁雪芬先生与周总理和邓大姐合影1954年,袁雪芬先生加入中国共产党,当选全国人大代表。
1955年,上海越剧院成立,袁雪芬任院长,随团出访演出,并获缅甸总理授予的金质奖章。
1956年,袁雪芬导演并主演的《白蛇传》演出,主演的《祥林嫂》重新编排公演。
1957年,她为建立“越剧之家”筹款义演,凭借《梁山伯与祝英台》获文化部颁发的优秀影片荣誉奖。
1958年,袁雪芬随团赴福建前线慰问演出,主演多部现代戏。
1959年,先生主演《双烈记》,创造新腔,参加国庆展览演出,主演《秋瑾》。
1960年,袁雪芬先生参加表演艺术研究班,成立上海越剧院学馆。
1961年,袁雪芬先生率团赴朝鲜访问演出。
1962年,她主演《祥林嫂》,主持举办文史进修班和“越剧改革20周年纪念会”。
1977年,袁雪芬重新登台,主演《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祥林嫂》,参加中国音乐家代表团出访东德。
1978年,袁雪芬当选全国人大常委,拍摄宽银幕彩色越剧影片《祥林嫂》,先生重新担任上海越剧院院长。
1979年,袁雪芬访问日本,当选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1980年,先生与徐玉兰合演《送凤冠》,此为谢幕之作。
1979年,袁雪芬访问日本,当选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1980年,先生与徐玉兰合演《送凤冠》,此为谢幕之作。
先生与徐玉兰合演《送凤冠》,此为谢幕之作。
前左起:尹桂芳、傅全香、袁雪芬、范瑞娟(摄于1979年12月)此后,袁雪芬在艺术指导、对外交流、荣誉获得等方面不断取得成就。
2001年,任新世纪上海戏剧大奖评委会主任。
2002年,出版《求索人生艺术真谛——袁雪芬自述》。
2003年,担任艺术指导,获多项荣誉。
2004年,参加相关演出活动。
越剧第二代四大花旦 左起:戚雅仙、袁雪芬、傅全香、王文娟2006年,袁雪芬参与多项越剧活动。
2008年,入选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
2008年10月,袁雪芬荣获首届中国戏剧奖终身成就奖。
2008年10月,袁雪芬荣获首届中国戏剧奖终身成就奖。
2010年病重后,先生坚持要求出院回新康花园的家中休养。
儿子郑海芽在接受采访时就曾透露:“其实不是因为她的状况变好了,而是她不想多花国家的钱。
”2011年2月19日下午2点,袁雪芬先生在上海病逝。
享年89岁。
袁雪芬先生的一生,是为越剧不懈提高艺术水准、不断提升文化品味而奋斗的一生。
新中国成立后,袁雪芬先后担任上海越剧院院长、名誉院长,不但继续发展女子越剧,而且支持“男女合演”,进一步丰富了越剧的题材领域和表现能力;积极开展精品剧目建设,使《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西厢记》《祥林嫂》四大经典得以巩固并发扬光大;努力推动越剧学术建构,发起并主持了《越剧舞台美》《越剧艺术论》的编纂工作,使越剧终于有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广泛开展社会活动,积极参政议政,为越剧而鼓、为戏曲而呼,同时笔耕不辍,几十年撰文上百篇,内容涉及艺术、人生、社会、文化建设……先生为人正直,“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唱戏”是她奉行一生的座右铭。
1964年由谢晋执导的影片《舞台姐妹》,主人公竺春花的人物原型就是袁雪芬,片中同样用了“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唱戏”这句名言。
袁雪芬先生为世人所敬重,不仅因为她艺高业精,无人比肩,更是因为她一生自尊自重,焕发出极大的人格力量。
她将“清清白白做人”奉为自己圭臬,涅而不缁,堂堂正正,始终一笔不苟地大写一个“人”字。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她的艺品与人品是完美统一的,而不是相悖的、分裂的。
她的惊世骇俗之举,开风气之先,不随流俗,不入污泥,使她远远超越了一般艺术家。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袁雪芬是真正做到了。
“蚌死留夜光,剑折留锋芒;哲人归大夜,千古传圭璋”。
袁雪芬,一个大写的“人”,她像一座大山,是一个标杆,足以垂范后世!“我从曹娥江而来,经钱塘江,再到黄浦江,百年之后,一定要将我的骨灰撒入黄浦江,流入大海,我是清清白白来,也要清清白白去……”袁雪芬先生,这位越剧界的传奇人物,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和坚韧不拔的改革精神,在越剧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她的一生,是为越剧艺术不懈奋斗的一生。
2012年2月20日娴静典雅的袁雪芬先生全身坐像正式在上海越剧院草坪一角落成.2012年11月29日,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铜像落成揭幕仪式,在家乡嵊州的越剧博物馆举行附:袁雪芬先生部分作品及出品唱片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