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地狭人众,这已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虽然总人口约1.24亿,但国土面积仅有38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中国的1/10左右。
看似人口与土地面积的矛盾冲突,但日本人凭借出色的规划和有效利用国土资源,让这个岛国实现了居住空间的最大化和合理化。
要解开这个谜题,首先要探讨日本国土的分布情况。
日本领土由四大主要岛屿及众多小岛组成。
其中,本州岛占据了全国63%的陆地面积,是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
除了人口稠密的本州岛,其他像九州岛、四国岛、北海道这些较大的岛屿,地广人稀,适合发展农林渔牧业。
日本的地形多山,崎岖不平。
有人评论过:"日本的国土,70%是山地,20%是丘陵,只有10%是平原。
"山地面积虽大,但缺乏平整开阔的空间,建设难度高,难以满足人类居住的需求。
因此,日本人口大量集中在少数平原地区。
关东平原、濑户内海沿岸平原以及琉球群岛的那霸平原,几乎承载了近三分之二的总人口。
这些平原区域,是日本城市建设的真正阵地,也孕育了东京、大阪、名古屋、神户、横滨、横浜、川口等超大城市。
有了密集的人口分布,高楼林立、独栋别墅并存,就成为了必然趋势。
在东京都区,即便是别墅区,房屋密度也非常高。
除了有源于二战后分地建房的历史原因外,日本对於利用土地资源的态度也是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
在东京等人口城市,高楼与独栋房屋是和谐共存的。
东京街头,你随时能看到公寓楼与传统日式独栋木屋遥遥相望。
面对有限的土地,政府对于这种混杂且错落的建筑形式持开放态度,只要合乎法规,无所禁忌。
事实上,日本在城乡规划和建筑设计上的自由度都很高。
只要遵守一定的建筑限制,小到私人别墅,大到摩天大楼,在东京说建就能建。
日本政府对建筑业极为宽松,成为了日本家家户户都拥有独栋住房的根本原因。
在日本,独栋房屋分为四大类型:日式传统木屋、现代西式别墅、公寓和高层公寓。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莫过于日式传统木屋。
在东京等大城市,木屋随处可见,作为日本建筑的源头。
新建的木屋大多采用现代的绝缘材料,房内空间也设计合理、明亮通风。
除了木屋,独栋的现代西式别墅也大行其道。
不过,与欧美等国家的别墅相比,日本人在理念和建造上有不少创新。
首先,面积小、空间设计紧凑实用,是当下日本别墅的普遍特点。
平均下来,日本别墅的占地面积约在60-150平方米之间,有别于西方那种巍峨豪华的气派。
其次,为了节约用地,日本别墅更注重层高的设计。
满足了采光通风的同时,土地的浪费也最小化。
许多新建别墅更采用了三层四层的高层设计。
日本别墅通常以黑色系为主,并结合大面积落地窗等元素,简约时尚。
2017年的数据显示,日本户均人口已经低于2.37人,家庭成员逐年减少。
与此同时,住宅平均面积也不断缩小,小家庭、单身居住成为主导趋势。
公寓和高层公寓的普及,正是基于这一背景。
虽然房屋小,但小而精致、高科技化、舒适性高,无疑是吸引大众青睐的关键。
日本在公寓设计方面极其讲究,从动线布局到装潢设计,包含了丰富的日式元素,格调高雅。
总之,尽管面积不大,但一应俱全,独立性强。
或许有人会好奇,既然日本人如此热衷小户型,那为何还有独栋别墅住宅存在呢?事实上,这正是日本人"精神分居"理念的体现。
日本的任何一个家庭,只要有能力,总是会在名下保留一处独栋住宅,无论自己是否常住。
独栋住宅往往位于偏远郊区或乡村地区,而公寓则常年驻扎在工作城市。
一家人周末或节假日时就会返回别墅小住。
夫妻双方退休后,亦会搬回那处安逸的独栋小屋。
总的来说,日本实现了住房小型化、集约化,成为人口与居住面积矛盾问题的良方。
大城市高楼林立,高效利用土地;郊区民居错落有致,独栋为主。
配合灵活多样的住房形式,让家家户户都能体面而有尊严地生活,家有归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