珐琅又称佛郎、拂郎、发蓝,是以矿物质的硅、铅丹、硼砂、长石、石英等原料按照适当的比例混和,分别加入各种呈色的金属氧化物,经焙烧磨碎制成粉末状的彩料后,再依其珐琅工艺的不同做法,填嵌或绘制于以金属做胎的器体上,经烘烧而成为珐琅制品。
(故宫博物院馆藏,掐丝珐琅缠枝莲纹鼎式炉,元,通高28.4cm,口径17.1cm。
清宫旧藏。
此炉是元代掐丝珐琅器的代表作。
)(故宫博物院馆藏,掐丝珐琅缠枝莲纹出戟觚,明宣德,御用监制造,高28.4cm,口径16.4cm,足径9.6cm。
清宫旧藏。
此出戟觚造型端正,釉色沉稳纯净,鎏金极厚,为宣德时期掐丝珐琅的典型器物。
)珐琅工艺原本传自西方,但很快发展成为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优秀的艺术传统的艺术品类。
早在公元十二世纪,希腊就已经能制作简单的珐琅器。
十四世纪,珐琅工艺传入中国,明朝时,中国工艺家把这种外来技术与中国传统的金属工艺相结合,发展成具有民族特色的特种工艺。
明景泰年间,曾大量生产,因为器身多蓝色,因而得名“景泰蓝”。
(故宫博物院馆藏,掐丝珐琅双龙耳乳钉纹簋,清乾隆,通高20.3cm,口径12.5cm,底径11.3cm。
清宫旧藏。
)(故宫博物院馆藏,画珐琅团花盖罐,清乾隆,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制造,通高38.7cm,口径9.3cm,足径12.2cm。
)清代珐琅器在明代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融入金属工艺、陶瓷装饰工艺及雕刻镶嵌工艺中的多种技法,形成富丽豪华的风格。
珐琅器有着黄金和宝石般的华贵和瑰丽,其制作工艺复杂,釉料配制和烧造技术难度大,生产成本高,因此很长时期内作为御用器主要由宫廷内皇家御用作坊制作,又因为得到明清两代皇帝的重视,不惜工本,精益求精,致使皇家御用珐琅制品美仑美奂。
除少量珐琅器作为贵重礼物由皇帝恩赐给王公大臣外,民间很少流传且难得一见。
(故宫博物院馆藏,画珐琅西洋人物鼻烟壶,清,高6cm,口径1.5cm。
椭圆形圈足内施白釉,中心署蓝色楷书“乾隆年制”四字款。
)(故宫博物院馆藏,画珐琅花果纹绿色碗,清晚期,高8.3cm,口径18.5cm,足径7.5cm。
清宫旧藏。
)(故宫博物院馆藏,银嵌珐琅二节望远镜,18世纪,欧洲制造,全筒长20.5cm,单节长13cm,筒径3.5cm,物镜径2.5cm,目镜径1.2cm。
清宫旧藏。
)欢迎大家关注“收藏门”微信公众平台:sc-m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