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g)
船是人们打开水世界大门的钥匙,神话记载,洪水滔天,人类赖以逃生的船是葫芦、木盆,可以说,船是人类逃出灭顶之灾的避难所,也是人类赖以生存至今的宝物,它为人类开拓出了无比广阔的生存空间。
(跨湖桥遗址出土的中国最古老的独木舟)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制造出独木舟的国家之一,并利用独木舟和桨渡海,到商代已经造出了有舱的木板船,汉代的造船技术更为进步,船上除桨外,还有锚、舵。
唐代,李皋发明了利用车轮代替橹、桨划行的车船。
宋代,船普遍使用起了罗盘针(指南针),并有了避免触礁沉没的隔水舱。
同时,还出现了10桅10帆的大型船舶。
15世纪,中国的帆船已成为世界上最大、最牢固、适航性最优越的船舶。
中国古代航海造船技术的进步,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中国古代的帆船)保定虽然地处华北平原的腹地,却也存在着一个历史悠久的造船老行当,在安新县白洋淀的周边,就有着许多的造船有限公司,可以为客户提供大批量的电瓶船、画舫船、手划船、脚踏船、摇橹船、快艇、电动游艇等不同形制、不同用途的船舶,那里即是水的世界,也是船的世界。
在白洋淀众多的造船行业中,马家寨这个村子在白洋淀造船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在那里有着白洋淀最古老、又最现代的造船行当。
(鹰排)马家寨地处保定安新县白洋淀端村镇东北方向五六公里处,是个“靠水不治鱼,造船不驶船”的小村庄。
在这里,上到七八十岁的老人,下到年轻的小伙子,在造船上人人都有一手,无论锛凿斧锯,还是撂线放木,都身怀绝技。
它原名马村寨,据传说,最早是马姓人家建起的这个村庄,所以起名马村。
宋朝时在这一带曾经有驻军防守,修建了寨垒,于是马村便更名为了马村寨,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又改名定安。
当时,这里是宋代屯驻水军的地方,宋朝御辽名将杨延昭就在这里操练过水军,以船作战防御外敌入侵。
当时,马村寨还修了4个寨门,所以又叫做四门寨。
明朝永乐年间又有古北口外的人迁移到这里,再改名为马家寨。
现如今,围绕着小村那依稀可见的护城河,以及东南西北四座桥梁,似乎还在述说着自己曾经拥有过的辉煌。
(白洋淀造船状元村—马家寨)马家寨造船业兴起于何时,无从查考,但有个传说却印证了马家寨造船业历史的久远。
据传说,很早以前,当年的安新县城南关有个魁星阁,里边供奉的魁星是传说中专门点状元的一位神仙。
他看中了马家寨这个村庄,便把笔尖对准了它,正要下笔的时候,却被一位莽撞的过路神仙一脚踩扁了笔头,便成了现在造船用的凿子。
于是,马家寨没有出钦点的状元,却出了许多造船的“木匠状元”。
据《安新县志》记载,马家寨造船业兴于北宋,历经元、明、清、民国以至现代,长期以来以造船为业。
(安新县志)自古以来,白洋淀淀上人民的生产、生活主要以船只为交通工具,马家寨人根据白洋淀特有的自然环境,制造出了适合本地水上运输船和生产、生活的各种船只,主要分为:艚,属大型船,因船体由两只一头平齐的船对接而成,因此淀区人们俗称它为对艚;艘,白洋淀人称为分艘,也属大型船只,船身为一个整体,可借助风力行驶;舿,那里的人称为舿子,是分艘的一种,以客运为主,船上建有木棚,里边设有上下铺,并以樑扇隔间,不怕风吹雨淋,就像是客厅和卧室一样。
舱类,分三、四、五、六舱,除五舱用于运输以外,其他三、四、六舱均作农业、渔业之用。
排,鸭排是放鸭专用船,鹰排是放鹰捕鱼专用船,枪排是水上猎禽专用船;拖轮,是拖带客、货的动力船,以内燃机为动力,可拖拉数只对艚行进在水面上,速度快,运量大;画舫船,这是开展旅游以来的新产品,配有机械动力,前后有凉亭、走廊,美观大方,乘坐舒适,俗称水上宫殿。
(白洋淀各种类型的船只)这些船只的造型,主要根据用途而设计,无论船的长度、规格,都有严格的比例要求。
以小巧的鹰排子为例,长1.15丈,宽2.25尺,之所以比其他船只窄小,是因为在牧鹰时,轻快灵巧,转弯方便。
这种船的船底窄小,遇风浪能在浪尖上行驶,很有点劈波斩浪的意思。
马家寨人是凭着什么样的技能和智慧,造出了这种类不同、功能各异的船只的呢?请继续阅读《让人类漂洋过海的智慧(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