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产业总产值逐年攀升 河南省布局绿色富民产业2019年,我国林业产业总产值达7.56万亿元。
2020年,国家林业局局长张建龙表示预计将达到9万亿元,林业主要产业带动就业人数突破6000万。
目前,全国经济林面积超过6亿亩,认定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176个、林特类特色农产品优势区10个、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141家、首批森林生态标志产品52款,公布了3条国家森林步道,开展了国家森林康养基地建设工作,生态旅游突破18亿人次。
河南省也开始着力壮大林产加工业,规划2021年安排造林249万亩,抚育177.47万亩,全年计划实现林业总产值2350亿元。
政府计划加大引资力度,全省通过国家储备林建设共落地贷款35.19亿元。
其中,南阳市按照PPP模式推进国储林项目,发放贷款9.2亿元。
对于今年全省在绿色富民产业方面的工作,《森林河南生态建设规划(2018-2027年)》筛选出73个产业集群,以许昌、郑州、开封、洛阳、南阳等地为主的苗木花卉产业化集群21个,以洛阳、南阳、三门峡等地为主的特色经济林产业化集群11个,以洛阳、南阳、焦作等地为主的林下种植养殖产业化集群21个,以洛阳、南阳、信阳、安阳等地为主的林产工业产业化集群20个。
玉兰市场大径苗木缺口严重 南召打造产业链致富增收玉兰销售半径广,又由于其早春开花、一年多次的特点(红运玉兰3次,白玉兰2次,黄玉兰1次,丹馨玉兰3次),决定了其特有的园林观赏价值,丛植、列植、孤植均可,可以作为庭院观赏树种、公园赏景树,也可作为行道树种。
因此市场前景应该较好,在园林绿化中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此前,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评定《玉兰苗木的价格分析》,玉兰价格一直较平稳,胸径10公分的大苗,由于数量有限,其单价一直稳定在1000元以上。
玉兰销售的总体状况是,小规格苗木微利,干径8公分以上的大苗价高且仍处于暴利阶段,平均年亩产值仍在1万元以上。
2017年,南召县玉兰树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30多万亩,辛夷年产量占全国的40%以上。
为筹办2017年首届中国·南召玉兰文化节,南召县按照“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要求,对全县所有国道、省道、县道、景区道路分批次进行绿化提升,划定通道两侧永久性生态林带10万亩,并纳入县级公益林管理。
近年来,南召县通过发展玉兰花木产业和辛夷制药深加工,实现林业产值18亿元,带动山区10万多名群众脱贫致富。
县域科研赋能产业链 国储林基地项目顺利推进2015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绿色化苗木专家精英年会上,南阳市南召县组织申报的《南召玉兰培育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项目》被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授予"2013-2014年度中国林业产业创新奖"(苗木类)。
2018年,由南召县林业局申报的《南召县玉兰种质资源的调查利用与产业发展》项目,顺利通过了河南省林业厅的评审,被授予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此次, 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成功申报,充分体现了河南省林业厅对南召县玉兰科研工作的肯定和支持,进一步坚定了南召林业人进行科研攻坚,发展玉兰产业造福山区群众的信心,南召县将以此为起点争创科研工作新局面。
近年,上海市园科院在南召相继建立了“上海市园林科学规划研究院-南召玉兰试验基地”和玉兰资源圃。
同时,还建立了玉兰新品种选育体系,相继选育出白玉兰新品种“千纸飞鹤”“红玉映天”“玉玲珑”“玉翡翠”,通过科研赋能南召当地玉兰产业。
科研赋能产业链,为南召当地玉兰产业标准化、流程化打下了坚持的基础。
南召县近年规划投资15.37亿元建成的全国最大的国家储备林项目基地,一期流转土地2.7万亩,计划发展玉兰、辛夷乡土树种5.5万亩。
2019年春季以来,在城郊乡鸭河口水库项目区,已完成辛夷、玉兰种植面积1.2万亩,栽植胸径3厘米至4厘米的辛夷、玉兰等树种12万余株。
苗木市场行情随着国家相继提出“乡村振兴”、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等战略目标一路走高,各种珍贵稀缺苗木也陆续进入大众的视野,但不同之前的新兴市场,苗木行业的珍稀树种必须成长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所以提前布局优势树种范围种植,便显得极为重要。
玉苗国储林项目基地依托南召当地优势树种和完备的上下游产业链,积极响应政府政策,紧紧围绕绿色生态和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需要,坚持改革创新,开展农技人员培训,带动农户就业致富,着力构建“村村有特色、户户有项目、季季有收入”的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新格局。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基本国策,本着“推动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的发展愿景,公司会坚持“以农为本”的运营理念,大力发展认养农业、数字农业、智慧农业、高科技农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推动中国农业发展,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