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木料属性,是黄花梨收藏的前提。
再好的黄花梨收藏品,一旦材质不真,等级骤降,花出去的钱跟打水漂无异。
有些黄花梨老物件,在漆层、包浆和陈年旧渍的覆盖下,木料的本来面目被遮掩,单凭外露的颜色、纹理或棕眼等,不足以判定其为黄花梨。
明晚期黄花梨台座式小翘头几,长34.5宽16高6.8厘米,原表面刷有生漆,被包裹在厚厚的老皮壳下,可供辨别的木质细节很少,如何看出它是黄花梨?单手拿起不大的小几,迎面对着光观察,部分漆皮剥落,露出淡淡的黄红色,有黄花梨红料的感觉。
木头纹理较少、变化单一,到不了行云流水的级别。
在以平顺木纹为主的板心和边框上,好容易找到一只鬼脸图案。
鬼脸样式算不上标准,轮廓边界也不清晰,不过基本外形和神态还在。
再来看木头的棕眼,两端尖头不算锐利,八字形麦穗纹模棱两可,但总体分布有疏有密,没有明显规律。
小几侧面,黑漆覆盖了几乎整个外表。
在这种情况下,想要通过观察来判断木质基本徒劳。
翻过来看底部,从面板背面到足底,没有发现比之前更多、更有用的细节。
由于老物件不能火烤、不能开窗,凡具有破坏性的判断方法均被排除在外,翘头几材质验证需要另辟蹊径。
所以说,不是所有黄花梨老物件,都能看得出是黄花梨的。
面对这样的情形,藏家们自有办法,密封闻味法就是其中之一。
可以想象,台座式小翘头几材质最终被证明,否则谁会花上百万元,去买一件没有把握黄花梨小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