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上的野蔷薇/原创首发现在周冬雨很红了,又一次用实力证明了张艺谋的眼光独到了,当初拍《山楂树之恋》的时候传出来一个八卦,张艺谋海选演员,然后感叹现在的女孩子长得没以前漂亮了,有句话我记忆犹深,他说是不是现在漂亮姑娘都不找好看男孩子结婚,都跑去找有钱人了,导致一代不如一代了。
其实我觉得不独中国是这样,即便是有“造星梦工厂”之称的好莱坞,近来女明星的颜值似乎也比黄金时代的前辈们略微逊色了。
斯嘉丽·约翰逊 1984年出生娜塔丽·波特曼 1981年出生安妮海瑟薇 1982年出生我十几岁的时候,那是九十年代,那个时候没有网络,县城电影院的影片更新慢,当时中央电视台六套——电影频道是最快能够得到外界娱乐信息的渠道,外国电影都是精中之选,每到周末我就守在电视机前,看得如痴如醉。
最吸引我的是影片里面的那些女神,天啊,她们怎么这么美,一颦一笑,眼波流转皆是风情万种,甜美、妖艳、端庄、高贵、妩媚、娇弱,清冷神秘,各种各样的类型真是让人目不暇给。
让我这个正处于爱美年龄的女孩子羡慕不已,不得不说好莱坞黄金时代的女明星们美人都是扎堆儿长的,真正的好莱坞“黄金时代”是起步于上世纪20年代,止步于50/60年代。
我看的时候时间刚好,时间过去得不算久远,那时候江湖还流传着好多她们的传说,书刊杂志上好多介绍这些外国明星的八卦的,堪称当下的“顶流”。
当时候看了那么多花边新闻,心中只有一个感觉,“快意人生”,三国演义里面说“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到她们这里儿是颠倒了,这些大姐姐们视男人如衣服,不想穿了就换,就是这么飒。
不过好像过得幸福的很少,可能这就是成名的代价吧。
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吧,排名不分先后啊。
丽莲·吉许:与电影同岁的默片先驱者,第一位“美国甜心”,银幕第一女士,罕见的美丽之下,是一颗罕见的富有创造性的心灵,柔弱外表下跳动着一颗为艺术献身的心灵。
丽莲·吉许丽莲·吉许,1893年10月14日出生于美国斯普林菲尔德,父亲是个不顾家的酒鬼,母亲是舞台剧演员。
带着她和妹妹多萝西·吉许出走,演戏为生。
丽莲·吉许自幼便有着丰富的登台经验。
1912年,丽莲·吉许遇上大卫·格里菲斯,蒙他赏识,成为他旗下最重要的演员。
追随着格里菲斯,丽莲·吉许拍下名作包括《一个国家的诞生》、《党同伐异》、《节妇救国记》、《风》等。
同时,她也拍下不少改篇自文学作品的电影,如贾科莫·普契尼的歌剧《波希米亚人生》、《红字》。
丽莲·吉许专攻弱小可怜的戏路,在银幕上,她总是演小家碧玉、肺痨病人、被欺凌的弱质女流。
《残花泪》一片中,她演一个被老父拳打脚踢的可怜女孩,跟她真正的人生如出一辙。
确实她楚楚可怜,如果外国也有林黛玉的话,也就是她这般“弱柳扶风,姣花照水”,殊不知她比林黛玉还要苦。
丽莲·吉许看到她的第一眼,我就在想,嘴巴这么娇小,面包牛排能塞得进去那么小的嘴巴么,能吃饱饭么?看起来那么的纤细柔弱却是一个能燃烧自己生命来成就艺术的人,她在1926年《波西米亚女郎》和1928年拍摄的《风》。
《波西米亚女郎》的时候,吉许又一次让自己的生命处于危险之中,然而这一次是她自找的:当拍摄由她主演的眯眯之死的日子临近时,她开始绝食,让自己变得虚弱;然后是绝水,让自己的身体脱水;觉得还不够,又用棉花吸干了唾液,让自己看上去跟眯眯一样病重。
拍到眯眯死去的那一幕时,她的呼吸也停止了。
导演怀疑她真正死去了,不仅是因为她的身体已濒于死亡,而且认定她的魂魄一定也已随角色而去。
吉许自己则认为拍《风》才是她最艰苦的一次经历。
风是用飞机的螺旋桨搅起来的,灰尘弥漫,风中温度高达50摄氏度,而吉许就在这样的风中拍了一场又一场,而且是她最为杰出的表演。
让人联想到当下老一代的演员时常抨击的小鲜肉和小花们,就连守时不迟到都是他们难得的美德了。
吉许晚年成了电影活动家,大力宣扬、赞助对无声电影的研究。
在格里菲斯的晚年,好莱坞已把这位祖师爷忘得干干净净,只有吉许没忘,照顾多病的格里菲斯直到他去世。
在格里菲斯去世之后,在吉许的游说之下,美国政府发行了纪念格里菲斯的邮票。
1993年2月27日,吉许在睡梦中去世,享年99岁。
电影的开创史失去了最后一位见证人。
在遗嘱中,吉许给美国电影研究院留下了一大笔钱,用于保护格里菲斯的电影。
丽莲·吉许她在94岁高龄与另一银幕传奇贝蒂·戴维斯,合演《八月的鲸鱼》,成为她演艺生涯中最后一部作品。
每年10月14日(丽莲·吉许的生日),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均会放映她的至少一部电影或电视剧,以纪念这位默片时代伟大的女性。
深受原生家庭影响,吉许终身未婚。
她的一生,可以用她的自传的献词来概括:"献给我的母亲,她给了我爱;献给我的妹妹,她教会了我笑;献给我的父亲,他给了我不安全感;献给格里菲斯,他教导我工作要比玩耍更有趣。
"只能说命运面前人人平等,谁都有挨打被骂,痛苦绝望的时候,能把负能量转换成正能量才是内心强大的人吧,尽管她那么的娇小荏弱。
玛丽·碧克馥 :“从打工仔变老板”的成功女商人,刷票得奥斯卡奖的流量祖师爷,丈夫和儿子都是大明星的人生赢家。
玛丽·碧克馥玛丽·碧克馥出生于加拿大多伦多,5岁时父亲死于工伤事故,玛丽过早地挑起了维持家庭生活的重担。
艰苦的工作造就了玛丽的生存能力。
与她甜美可爱的外表反差很大,这是一个性格坚韧,努力前进的女孩儿,8岁开始就在加拿大演出话剧,参加巡回演出团,足迹遍布加拿大和美国。
14岁时,玛丽决定进军百老汇献艺。
她贸然冲进百老汇领军人物剧作家戴维·伯拉斯科的办公室,以秀美的容貌和婉转的言辞打动了伯拉斯科,遂得以在他的话剧《弗吉尼亚的勇士》中担任主角。
1909年,渴望成名的玛丽恋恋不舍地离开舞台,凭借同样的魅力和决心得到比沃格拉夫电影公司D·W·格里菲斯的赏识而进入美国电影界。
格里菲思的夫人琳达·阿维德森回忆说:"那是5月的一个明媚早晨。
当我离开片场时,注意到有个小女孩静静地坐在门旁的角落。
她看上去14岁左右,后来我知道她已17岁了。
她身穿海军蓝哔叽套装、蓝白相间条纹衬衫,头戴金边托斯卡纳水手帽,上面饰以蓝色蝴蝶结。
她的面容是那么鲜艳、那么可爱、那么温和……"玛丽·碧克馥见到格里菲思时,玛丽告诉他:"你必须认识到我是一个演员、一个艺术家。
我在真正的舞台上演过重要角色。
我一周需要演出25场,还有额外的工作。
"格里菲思被她坚决的态度征服了,于是玛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冷落的别墅》中的女主角。
她很早就确定了自己人生的方向,并且为了达成这个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
玛丽是个机敏的人,他看出了自身的价值。
为了更高的片酬和更大的表演权,他不断地改换门庭,艰苦地操纵着合同。
随着名声的增长,玛丽的薪水也稳步攀升,那个时候是实行周薪制,她从40~175~275~500乃至不断翻倍阶梯式递增,然后通过个人业绩突出,把话语权拿到手,成立了以她名字命名的制片公司,专门摄制由她主演的影片,并参加制片厂的利润分成。
可以说能达到这样成绩的男明星都很少,更不要说那个歧视女性的年代了。
1919年,玛丽·碧克馥和另外3位炙手可热的大明星D·W·格里菲思、查理·卓别林、道格拉斯·范朋克携手,共同创办了联美影片公司。
大名鼎鼎的卓别林《摩登时代》、《大独裁者》都是联美影片公司制作出品的。
翌年,玛丽·碧克馥嫁给了范朋克,道格拉斯·范朋克是第一个在贝弗利山庄定居的电影明星,范朋克家被称为“好莱坞无冕之王”。
道格拉斯·范朋克 出演了《佐罗的面具》和《罗宾汉》(1922)当时,玛丽·碧克馥和范朋克这两位大明星的联姻成为世界影坛的一件大事。
这段美国本世纪初影坛最为轰动的浪漫史,在世界电影史上也是少见的,他们的结合,并没有引起什么风波。
他们原是忧心仲仲地怕声名扫地,不料反而引起亿万观众对他们的欣羡。
他们的结合使美国电影界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
这一时期玛丽·碧克馥的艺术生涯也达到了巅峰。
据称1928年的《风骚女人》是碧克馥拍摄的第一部有声影片,虽然卖座成绩平平,却为她赢得了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
据说颁奖前夕,玛丽·碧克馥把中央评委会的全体评委请到她的别墅里招待"茶点",结果她真的获了奖。
由此舆论大哗。
或许正是因为如此,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宣布从第3届起撤销中央评委会,得奖名单改由学院的近300名会员投票决定。
刷票是现在娱乐圈盛行的一种手段吧,人家早在半个多世纪之前就已经玩过的套路了,这就是流量啊,“黑红”也是红啊。
虽然两人最后以离婚收场,但是两个大明星“强强联合”的儿子小道格拉斯·范朋克,也是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大明星,遗传了母亲聪明、坚韧,努力的性格,走出了父母光环的笼罩,凭着出色的演技和英俊的相貌为自己在好莱坞闯出了一片天地。
小道格拉斯·范朋克 1937年,他以影片《赞达的囚徒》一炮走红一门三杰,成为同时代无可比拟的佳话。
玛丽1933年退出影坛之后也没闲着,1936年,她被任命为联美影片公司的首席副总。
第二年,她成立了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化妆品公司。
1953年,玛丽与留任的唯一伙伴卓别林一道将联美影片公司拍卖。
即便是她1979年去世也没闲着,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俗称"奥斯卡学院")欲回收玛丽·碧克馥拥有的两尊小金人,防止其流向市场,这两尊小金人一尊在玛丽·碧克馥的继承人手中,该继承人索价50万美元,另外一尊在玛丽·碧克馥的最后一任丈夫手中,他拒绝出售。
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提出诉讼时表示,为了表示纪念这位奥斯卡奖上的女星,学院有以每尊10美元购回小金人的权利。
目前,此案仍在审理当中。
玛丽·碧克馥是美国默片时代的电影明星,分别在1930年和1975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和成就奖。
她的一生完美诠释了“底层人物逆袭成功,到达人生巅峰”,“女性自强自立,不被家庭所局限,实现个人价值,还培养了一个优秀儿子,事业家庭双赢的励志标杆”,真的是“姐不在江湖,江湖依旧流传着姐的传说”。
这世上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梅花香自苦寒来”,5岁丧父,8岁就敢闯荡四方的女孩儿,上天给了她美丽,还给了她聪慧和坚韧,真的,看看她这么努力,别人连抑郁都没有资格啊。
开挂也是砥砺前行的人生赢家吧。
琼·克劳馥:从社会最底层来的百事可乐女董事,聪明,把野心写在脸上,故意把眉毛画粗,混乱的私生活比她的电影还要出名。
琼·克劳馥琼·克劳馥原名露西尔·费伊·勒·萨埃尔,出生前父母就离异了。
她还没有出生,父亲就抛弃了她母亲和她哥哥,母亲再嫁,11岁时,继父再次抛弃了他们,16岁时她有过三个名义上的父亲,并从其中的一位得到了另一个名字比利·卡森。
1915年他们全家住在堪萨斯市,克劳馥不得不为支付自己的学费在洗衣店打工、并作仆人,1923年,自幼爱好舞蹈的她赢得了一项业余舞蹈比赛的冠军,并藉此机会加入了合唱团,开始以舞蹈为业。
琼参加舞蹈比赛,获得了歌舞团的工作。
20岁不到,她到芝加哥碰运气,在一个经纪人的办公室看到别的女孩比她漂亮,不禁大哭起来,这打动了经纪人,给她介绍了一份工作----在脱衣俱乐部跳舞。
这时候的琼开始追逐自己的表演事业,拍摄了一些情色片,其中有一部就叫做《潜规则》,放映的是一个年轻女孩在制片人办公室里做得一切肮脏的勾当。
琼·克劳馥琼意识到靠这样是无法让自己成为大明星的,但是她又无计可施,这时幸运女神眷顾了她。
一天她在克拉拉鲍的男友里奇曼的办公室里展现一件性感的睡衣,米高梅公司的洛伊来访,他被琼吸引了,之后便为她安排试镜,然后给了她一份合约。
琼是个聪明的女子,她到了好莱坞很快掌握了好莱坞的运转方式,她对米高梅公司的工作人员“来者不拒”,这些宣传策划人员很快为她改成了后来的名字琼·克劳馥,并在最有潜力新人榜中排名第一。
影坛大鳄梅耶对她感兴趣,她意识到自己的价值,跑到梅耶的办公室说自己看中了一座房子,半小时的"秘密协商"后,她拿到了18000美元的支票。
琼的私生活一开始就是人们关注的话题,因为她真是处处留情,除了勾搭男演员,还与女演员暧昧,后来梦露曾透露说琼勾引过自己,不过未被证实。
1928年琼为了得到《Our Dancing Daughters 》的主角,她先后通过陪睡制片人和导演,最终从克拉拉鲍手里抢过了这个角色,并使她名声大振。
琼出名以后,先和一个演员订婚,后迷上了约翰.吉尔伯特,不过吉尔伯特当时爱上了嘉宝,后来她倾心于小道格拉斯.范朋克,小道的父亲(道格拉斯范朋克)和母亲(玛丽.碧克馥)极力反对他们在一起,这对恋人只好私奔结婚,八个月后,好莱坞无冕之王范朋克家才对他们敞开了大门。
玛丽依然对她反感,警告说不要为她生孙子,事实上,琼也无法生育了,早年的荒诞生活,她多次流产,导致她习惯性流产。
终于在50年代,她的五婚对象也来到她的身边,暂时终结了她放浪的私生活,那是百事可乐的主席斯蒂尔Alfred Steele ,他们俩人的关系好好坏坏,总体上来说还是幸福的,直到斯蒂尔去世。
做为一个大明星,利用自己的名气,她成功的帮助百事可乐达到与可口可乐一样的知名度。
斯蒂尔走后,琼遭遇了百事可乐集团的排挤,一说是丈夫留下了一笔巨额的债务。
这让她生活拮据,她开始重新拍片,最著名的就是和贝蒂戴维斯合作的《兰闺惊变/宝贝简怎么了What Ever Happened to Baby Jane》。
因为已经无法生育,她只得收养孩子,可是琼为了方便自己和男人们约会,她把收养的孩子送到别处抚养,这使她和孩子们关系不好。
在1977年琼因癌症在纽约去世后,她的养女克里斯蒂娜写了本书《亲爱的妈咪》,后来拍成了电影。
书中描写了琼对养女的残暴,用了很多不堪的言语。
再后来,琼的孙子证明,琼并非书中描写的那般穷奢极欲、丧心病狂。
琼·克劳馥并非普通演员,确切地说,她是电影巨星。
个中区别非常重要:她很少出现在顶级电影中,不管取材如何,她的电影很少被称作"出色",但是她却是电影史上最成功的、演艺生涯最长的女演员。
她生来魅力四射,是人上之人,明星气质简直与生俱来。
她的 一切,包括她从一无所有到身价不菲的发迹史,她所有为了处于闪光灯下的不懈努力,都使她成为好莱坞造梦工厂的最佳素材。
她女儿写的关于她自传性质的揭密书,厚颜地揭示了琼的糜烂私生活,使她真正"赢得生前身后名"。
琼的一生被赋予了戏剧化的细节,这个大眼睛、粗眉毛、疯狂的女主角永远展现给人们的是电影之名、决心和无所顾忌的野心。
琼·克劳馥琼的一生很艰难,她几乎是从社会的最低层爬到后来的位置的。
作为一个没有任何资源的贫穷女孩儿,她意识到只有自己的身体和美貌才是“阶级破壁”的唯一武器,作为穷人,真的没有尊严,自尊和生活放在她面前,她只能选择生活抛弃自尊。
她确实是个放荡“easygirl",但是她绝对不是个胸大无脑的傻大姐。
如果人生的路好走的话,没有人会愿意成为一个别人眼中的下贱人。
克拉拉·鲍:来自平民窟,二十年代好莱坞最当红的“性感小野猫”,精神分裂的“它女郎”。
遭父亲侵犯,成年后却能亲切、慷慨,待人和善亲切,无论如何成功,都保持谦逊。
拥有矛盾之美的高级“厌世脸”,却因为酗酒、滥用药物、精神疾病、风流韵事的传言和丑闻、经济上的挥霍被电影界认为是低等人。
克拉拉·鲍克拉拉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桑兹街的一个贫民窟。
父亲罗伯特是酒鬼,喜欢和街头妓女鬼混,在克拉拉15到16岁的时候,父亲侵犯了她。
母亲莎拉有癫痫和精神疾病,前两个姐姐都在出生两天内夭亡。
贫穷、精神和身体上的折磨让克拉拉一直对童年生活缄口不提。
克拉拉还有口吃的毛病,成为附近孩子们的笑柄。
童年时唯一的朋友是住在楼下的男孩强尼,但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中,强尼死在克拉拉的怀中。
1921年,16岁的克拉拉参加了由《电影》杂志赞助的"名誉与财富"比赛。
她穿上唯一一套套装,说服父亲给她一美元拍了两张照片。
克拉拉认为这两张照片把她照得"很可怕",她也憎恶自己的红色软帽和格子花呢连衣裙套装。
然而经过无数次试镜,克拉拉还是赢得了选美冠军后步入影坛。
因电影《它》(It)的卖座而被称为"它女郎(It girl)",是爵士时代(Jazz Age)中摩登女(Flapper)的代表。
克拉拉七年级之后就没有再上学,她的学校生活并不愉快。
唯一一个能让她忘记自己悲惨处境的地方就是电影院。
她积攒着一分一厘钱,去电影院看电影。
当她拥有机会在电影中通过饰演别人来遗忘自己痛苦的时候,最大的反对来自于她的母亲。
母亲莎拉认为演戏无异于出卖身体,她觉得相比之下克拉拉死掉更好。
一晚,克拉拉无意从睡梦中醒来,发现她母亲手持屠刀逼近她的喉咙,克拉拉赶忙逃离并将自己锁在壁橱里,直到闻讯赶来的祖母前来解救她。
自此,克拉拉余生都备受失眠的折磨。
她开始在一些电影中出演小角色。
不过因为母亲的强烈反对,克拉拉始终对自己的职业有罪恶感。
1923年,克拉拉的母亲去世,她认为母亲的死与自己从事表演有关,她的精神垮了。
克拉拉早期出演的都是东海岸的电影,直到Preferred Pictures电影公司给她提供了去西海岸好莱坞的免费火车票,克拉拉的事业才开始取得突破。
制片厂的老板巴德·舒尔伯格开始时惊异于克拉拉破烂的服装,几乎不肯给她试镜的机会,不过当他看过她的表演之后大为震惊。
克拉拉早已对童话剧了如指掌,并且可以按照剧情需要随时流泪。
或许是生活让她积攒了太多的泪水,让她无时无地都能夺眶而出。
克拉拉·鲍从1923年的Maytime开始,巴德·舒尔伯格让克拉拉出演一系列小角色,并且将她出借给其他电影公司。
不过,克拉拉最终开始通过这些小角色逐渐树立了自己的名声,因此被选为1924年的WAMPAS Baby Stars。
当克拉拉开始挣钱,她将父亲带到好莱坞与她生活在一起。
克拉拉的父亲开始做生意,但无一例外的都失败了。
于是他很快变成了一个醉鬼,并在她工作的地方不断打扰她,找尽机会告诉年轻的女孩儿们,他的女儿是克拉拉。
尽管她的父亲令人生厌,但克拉拉本人在这时期的事业中还是受到了别人的喜爱。
剧组里几乎所有人都喜欢她,因为她亲切、慷慨,并且无论如何成功,都保持谦逊。
1925年,舒尔伯格让克拉拉在the Plastic Age中出演。
这部电影非常卖座,克拉拉在突然间变成了制片厂里最受欢迎的明星。
同时她也开始与和她演对手戏的吉尔伯特·罗兰约会,随后订婚,不过这只是她无数次订婚中的首次。
其后的一部Mantrap(1926年)也异常成功,克拉拉很快与本片的导演维克多·弗莱明坠入爱河,虽然他的年纪有她的两倍。
面孔是天真又邪恶的洋娃娃,身体是欲拒还迎的肉弹,没有人能拒绝她真挚而又湿漉漉的引诱。
痛苦的人生让她内心扭曲,眉是冲击力极强的细弯眉;上睑下垂导致的“遮瞳”本身就是疲惫、厌倦的冷感情绪元素。
现在有个说法“厌世脸”说的就是她这种,美却颓废,童稚却厌恶世,所以说潮流也会“炒剩饭”,她才是最高级的“厌世脸”。
但是因为内心空虚,让她成了“集邮女王”、酗酒、滥用药物、精神疾病以及过于挥霍的奢靡生活,也使得当时“刻板的好莱坞权贵认为,无论克拉拉有多流行,她始终是过着低等生活,对好莱坞而言并不光彩”。
所以派拉蒙通过取消她的电影、扣留她的所得、向她未归还的道具服装收费并坚持让她支付自己的宣传照片等方式来羞辱这位精神脆弱、情绪化的女演员。
她的合同中也包含一条道德条款,如果她的行为举止能像一位淑女,并远离惹是生非的报纸,那么她才能得到55000美元的第三方保管金。
最后她只能黯然神伤地离开,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直到1965年9月27日,她死于心脏病。
克拉拉的一生,以悲剧开头,也以悲剧结尾,尽管也有过温暖,但那只是稍纵即逝,所以她才会那么的“厌世”吧。
海蒂拉玛:世界上首位"身无寸缕"出镜的女演员,wiFi之母,入选“美国发明家名人堂”,与爱迪生、乔布斯、莱特兄弟等人相邻。
你不得不承认,这也是另一种的传奇人生,美貌只是她优点里面最不值一提的一个。
海蒂拉玛海蒂·拉玛出生于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一个显赫的家庭,从小生活富裕,衣食无忧的生活环境并受到良好的教育。
海蒂七八岁时已经能跳芭蕾弹钢琴,又在瑞典的女子学校上学,各科成绩非常不错,尤其是数学 。
如果没有变化,她也会成为像她母亲那样的贵妇人,但是显然她开启了自己波澜起伏的人生历程。
1931年海蒂·拉玛迷上了自我表现,并且对表演十分痴迷,才十几岁的年龄,就不顾父母的反对,甚至放弃了正在攻读的通信专业,跟随戏剧导演马克斯·莱因哈特去了德国柏林学习;凭着自己外形的优越条件,初出茅庐便在那里的影视圈找到了一份场记的工作;之后又以出众的外表和表演欲,迎来了自己的第一部大荧幕作品《街上的钱》,那年她16岁 。
1932年,海蒂·拉玛被捷克斯洛伐克电影邀请去担当《神魂颠倒》的女主角,并承诺将这部电影推向国际市场,唯一的条件出镜时不能有任何衣物遮盖她的身体 。
影片一经播出,举世为之哗然,纷纷被禁播,海蒂·拉玛的婚姻也像电影一样多姿多彩,六段失败的婚姻。
第一任丈夫禁止妻子再涉足电影业,也不让妻子随便外出,这让海蒂非常痛苦。
她提过想继续拍电影,被曼德尔粗暴地拒绝了。
她连游泳和上街的自由都没有,这让海蒂对曼德尔彻底死心了,加上海蒂坚决反纳粹,导致夫妻之间的矛盾不能调和。
1937年的一天,海蒂陪同丈夫出席晚宴,中途她以身体不适为由退席。
然后用迷药迷昏了随从侍女,跳出盥洗室的窗户,乘当天的火车连夜逃到了法国巴黎,结束了她与曼德尔的婚姻 。
不过她的电影事业并没有太大成绩,即便她是美人堆里的顶尖角色,海蒂·拉玛是典型的五官丰厚的明艳,轮廓架构都是无可挑剔:脸型大气端正,五官比例不散,好架构才是美人底子;五官线条精致艳丽,眉眼唇鼻都是尖的开端与收尾,与稍厚的骨块呼应;同时形态又都饱满,在均衡的比例上描画,即成就了这样一位精准的美人。
真正的360度无死角,令人为之窒息的天造之美,但是过分的美丽倒反限制了她的演技,变成了一个银幕上美丽花瓶和人肉背景。
海蒂·拉玛她的最大贡献是无线电“跳频技术”就是现在的“扩频通讯技术” 为CDMA、Wi-Fi等技术奠定了基础,所以人们习惯称她为“Wi-Fi之母”。
海蒂·拉玛开始接触“扩频通讯技术”源于她的第一任丈夫弗里茨·曼德尔。
曼德尔也是一名犹太人,但他支持纳粹,甚至成为纳粹主要军备的奥地利军队供应商。
他们在研究无线电信号遥控鱼雷和无线通信干扰技术。
虽然无线通信技术在当时属于国家最高级别军事机密,但曼德尔与武器专家谈论相关技术时,他允许海蒂旁听甚至记录。
1938年3月,纳粹正式进入奥地利,海蒂也远离了她失败的婚姻和众多的纳粹“朋友”。
顺便也把纳粹无线通信方面的“ 军事机密”带到了盟国。
二战期间,参战各方都想提高鱼雷命中率。
他们通常会用无线信号引导鱼雷。
但敌方也可以通过干扰无线电信号,让鱼雷偏离攻击目标。
早期的通信是同时在一个单独的频道上传输,敌方探察到引导频道,就可以有效地干扰信号。
海蒂认为自己能解决单独无线信号频道的技术瓶颈。
1939年,海蒂·拉玛结识了音乐家乔治·安太尔,他是当时先锋派作曲人物之一,安太尔在为好莱坞进行电影音乐创作,并开始对人体内分泌的研究。
起初海蒂只是把安太尔看作腺体专家,向他请教怎样才能把她的胸部变得更大。
后来,两人的话题从腺体转到武器。
安太尔则提出,可以借鉴自动钢琴的做法来实现“跳频”的想法。
自动钢琴很像老式计算机,通过读入编好码的打孔纸带来演奏 。
1940年初,海蒂·拉玛和钢琴作曲家乔治·安太尔设计出了一个飞机导航系统。
乔治构思了一对纸卷,分别安置在飞机和鱼雷里面,来指定变化频率的顺序。
凭借海蒂和乔治的研究以及其他科学家的帮助,他们的成果逐渐完成。
1941年,他们完成了这项研究并为他们的“频率跳变”装置设计申请了专利,无线电“跳频技术”就是现在的“扩频通讯技术” 。
1942年8月,他们得到美国颁发的专利证书,并将这项专利捐献给美国政府,希望能够对二战有帮助。
当军方军官听到军事武器的原理来自钢琴时,他们认为这非常可笑。
对于这些军官士兵而言海蒂本人比工程图纸更感兴趣。
联席会议无果,军方表示无法想象要把钢琴装到导弹里去,一个女演员加一个音乐人不可能比武器专家更明白这些道理 。
联邦调查局始终质疑海蒂与曼德尔的婚姻,和她在来美国前与希特勒、墨索里尼那些纳粹的交往,怀疑她是不是拿这玩意儿糊弄军方。
二战中,美国人从未将跳频技术用于进攻纳粹军舰,并劝说海蒂既然爱美国,就应该利用漂亮脸蛋帮政府推销战争债券 。
人们所能知道的对它最早实现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
它涉及在飞机和被称作声纳浮标设备之间的双向通信。
当时,美国海军给霍夫曼无线电公司一份专利,让它生产声纳浮标以及伴随飞机的无线电。
不过,发明者的名字被从文件中抹去,给出的信息处于极度保密状态。
霍夫曼公司的技术人员完全不知道,这项专利是一个女演员和一个音乐家搞出来的 。
直到上世纪50年代后期,海蒂的这项发明,才被广泛运用到军队计算机芯片中。
从那时起,这一技术也启发了许许多多通信领域的科学家,从而被广泛运用到手机、无线电话和互联网协议的研发上,以使很多人共同使用同一频段的无线电信号。
最终,霍夫曼无线电公司完成了这一跳频机械设备。
在此基础上,军方研发了许多产品,其中包括一架在越南战争中使用的遥控无人驾驶飞机。
古巴导弹危机期间,“跳频”以隐蔽通信的形式在军舰之间构成了海军封锁 。
1985年,在“跳频”技术基础上美国的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在圣迭戈成立,悄悄地研发出CDMA无线数字通信系统。
这家公司就是高通。
高通现在已成为全球500强的大公司,而它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