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切换城市】欢迎您来到装修百科!
关注我们
我要装修

中国古代的请销假制度(古代的请假叫什么)

发布:2024-08-05 浏览:41

核心提示:古代早期的休假制度主要源于祭祀行为,春秋两季的祭祀活动成为人们休息的契机。此外,洗浴也被认为是重要的休息方式,古时的贵族和官员在完成一定时间的工作后,可以享受专门的洗澡假期,即“休沐”。汉代的休假制度进一步发展,规定官员每工作五天后,可以享受一天的休息日,用于洗澡和探亲,这一制度被称为“休沐”或“五日一休”。此外,汉代还根据节气、丧葬等特殊情况设立了特定的假期。刘禹锡曾有诗曰:“五日思归沐,三春羡众邀。”古代和现在一样有事要请假,这种称为“事假”或者“事故假”的假期,不同于每年都有、人人均享的例假,它是个

古代早期的休假制度主要源于祭祀行为,春秋两季的祭祀活动成为人们休息的契机。
此外,洗浴也被认为是重要的休息方式,古时的贵族和官员在完成一定时间的工作后,可以享受专门的洗澡假期,即“休沐”。
汉代的休假制度进一步发展,规定官员每工作五天后,可以享受一天的休息日,用于洗澡和探亲,这一制度被称为“休沐”或“五日一休”。
此外,汉代还根据节气、丧葬等特殊情况设立了特定的假期。
刘禹锡曾有诗曰:“五日思归沐,三春羡众邀。
”古代和现在一样有事要请假,这种称为“事假”或者“事故假”的假期,不同于每年都有、人人均享的例假,它是个体官吏有私事或患病请假的总称,叫作“告”。
“告”的内容大致包括有私事需要自己亲自处理,回家乡省亲、祭扫,家人病危需要探视,本人异地调动职务需要准备等。
这一点,历朝历代没有多大区别。
但是,每个朝代事假的审批权限、请假的天数、假期中的待遇以及超假的处理措施等,规定又不完全一样。
假期最长的当属南北朝时期,东晋孝武帝太元年间就曾规定“年赐假百日”。
一年给一百天的事假也就算了,另外还规定家乡在千里之外的,可以两年假期合并使用,即“合为二百日”。
据曾经在刘宋政权里担任过黄门侍郎的王韶之说,这种两年假期合并二百日的办法是“一时之令”,因为即使距家千里,“百日之休,于事自足”,一百天足够了,一年请二百天的假,还干不干工作了?至于最短的假期,那就是一天了,唐朝的祭祀假就是如此,“诸私忌日,给假一日”。
诸私忌日,就是指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去世的日子。
这也体现了古代请销假制度的孝道,这些亲人去世的那一天,官员是要回家祭祀的。
即使家中有事,也不是什么时候都可以请假的。
唐代大和八年九月,御史台有个事故假的奏报,这个奏报得到了皇帝亲自批准。
“(按照)旧例,每月得请两日事故假,今许请三日”,但是仍不得在规定众官集合的日子或者每月第一天上朝的日子请假,一、二品官如违背这一规定,要“录状闻奏”,即向皇帝报告。
三、四、五、六品官员,每月终了要按品级分别统计,将每品级中请事故假最多的人,罚二至三名,罚的办法是“请各夺一月俸”,就是扣一个月的俸禄,不上班不给钱,天经地义。
这也算是对那些无论大小事老爱请假的官吏的一种惩罚吧。
史书记载,古代的上班制度是相当严格的,《唐律疏议·职制五》中就专门有一条“官人无故不上(班)”的法令。
宋代开国皇帝赵匡胤也常常提醒官员,一定要按时上班。
他曾经对州县官说过这样一句话:“切勿于黄绸被里放衙!”明清时期,朝廷规定官员在职期间如果生病,是可以按照规定请假治病、养病的,根据官员身份地位的不同,能够请假的期限也是各有差别的。
就明代而言,据《明会典》记载,京官、出差御史、五城兵马、进士、外官请病假的规定略有差异。
到了清嘉庆年间,官员请假由吏部查验核实,照例准假或者不准,若有托故诈病以及疾病痊愈拒不到任者,处以罢职的惩罚;隆庆年间规定,不需要吏部查验,只需要所在衙门掌印官查勘核实,并交由同僚代奏,方能批准与否。
下面再说说病假。
病假假期一般不能超过三个月,超过三个月又没得到延期的批准,不仅仅唐朝规定要免去官职,早在汉代就有相关记载:“(汲)黯多病,病且满三月。
上常赐告者数,终不愈。
最后病,庄助为请告。
”汲黯生病超过三个月,同僚严助给他请病假。
我们知道,清代不但提倡做官要“清、慎、勤”,还把“清、慎、勤”当作考核官吏的标准,所谓“四格八法”是也。
“四格”是指守、才、政、年四个方面,即操守、才干、政务、年龄。
其中操守的考核分三等:清、谨、平;才干的考核分两等:长、平;政务的考核分两等:勤、平。
“八格”,就是官员不合格的八个方面,即:贪、酷、不谨、罢软无为、浮躁、才力不及、年老、有疾。
说“有疾”的官员不合格,不是说官品上出了问题,而是说因病不能正常上班,有占着茅坑不拉屎之嫌。
还有,病假期间,官员要得到上司同意方可归家养病,但对驻守边镇重地的郡守,汉成帝时还“以二千石守千里之地,任兵马之重,不宜去郡”,就是要在任职地养病,不准离开。
政府对官员的病假虚实还要调查,如发现官员有诈病请假,将受到革职处分。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十四》规定:“告病官员,托故诈病者,发觉之日,令本官赴验查看,如无疾病,将本官革职。
”说到诈病,又让我想到一个词——感冒。
感冒,就是在请销假制度中诞生的诈病“宠儿”。
南宋时期,馆阁设有轮流值班制度,每晚安排一名阁员值宿。
当时开溜成风,开溜时都是以“肠肚不安”为借口。
后来一个名叫陈鹄的太学生被拉去馆阁值宿,这个陈鹄开溜的理由是别出心裁、独具一格,他把“肠肚不安”改成了“感风”二字。
在宋代的最高学府太学里,请假簿写“感风”二字渐成时尚。
此外,还有“感冒”“伤风”之词。
甚至太学里请假簿的封皮上,都干脆写上“感风”或“感冒”一词,“感冒”或“感风”就成了大家请假的代名词。
自从一千多年前陈鹄把太学里的请假理由带入后,时至今日,感冒仍然是一些人请假的最好理由,因为除此之外,其他理由都显得苍白无力。
生病不能坚持工作了,你不让人家休息怎么行呢?风,为“六淫”之首,感者,受也。
“六淫”,为风、寒、暑、湿、燥、火。
陈鹄的“感风”二字,给官场的请假理由注入了“新鲜血液”,后世官场,数代因袭。
到了清代,官员办完公事请假休息,一律称为“感冒假”。
冒者,透出也。
意思是本官在操办该项公务时,已感外淫,隐病坚持至今,症状终于爆发,故不得不请假休息。
苏轼曾说:“农夫小民,终岁勤苦,而未尝告病。
”人人都会生病,不过,“告病”当然是职场中的人。
宋末元初的文人尹廷高在其诗作《告病致仕别李尚书》中写道:“莫将姓氏挠铨衡,数亩苍苔尚可耕。
明月孤舟从此去,白云一壑有谁争。
病身未老先谋隐,古道无人谩独行。
洗净平生尘土面,夕阳萝径步春晴。
”这更像是退休享清福去了。
检察日报·绿海副刊作者:刘绍义‍‍‍

  • 收藏

分享给我的朋友们:

上一篇:今年这么热,又热这么久,是否反常?(梦到下雨房子塌了一半) 下一篇:天燃气热水器选购注意什么 天燃气热水器的禁忌是什么

一键免费领取报价清单 专享六大服务礼包

装修全程保障

免费户型设计+免费装修报价

已有312290人领取

关键字: 装修百科 装修咨询 装修预算表

发布招标得免费设计

申请装修立省30%

更多装修专区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