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广东顺德三合工业自动化设备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三合股份”)的生产车间一刻也没有停下,公司生产的电机设备奔赴美的、格力、比亚迪,海外客户等龙头企业的车间,为各式各样的家电产品,新能源汽车制造核心零部件—电机。
得益于上半年以来家电市场的快速复苏,处于产业链上游的三合股份也迎来了高速发展阶段,净利润同比增长61.61%。
三合股份是萌芽于佛山万亿产业集群、背靠龙头企业成长起来的专精特新“小巨人”,公司订单近30%来自“美的系”,客户主要集中在华南、华东区域。
在制造业大市佛山,依托产业链牵引带动、裂变生长的中小企业可谓不少,三合股份是一个典型。
但这也意味着企业要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
凭借创新驱动型管理模式,三合股份每年可承接200多个订制化项目,解决了批量化与个性化之间的难题,首创的压缩机定子自动线,在空调压缩机制造设备的市场占有率达七成以上。
三合股份是如何做到的?三合股份主要对外销售电机生产设备。
戴嘉信 摄非标产品“规模化”交货比行业均速快1倍电机是驱动设备运转的关键部件之一,电机被广泛应用于机床、汽车、家电、通用机械、工业控制等多个领域,三合股份主要对外销售电机生产设备。
回顾三合股份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每一步都踩在了关键节点上。
2008年后,该公司在取得空调塑封电机市场占有率绝对优势的基础上,把空调压缩机的设备作为主攻方向,先后在美芝、凌达交付设备,在以交流电机为主的市场环境中,较早开始探索直流变频电机设备研发。
2018年前后,随着国家大力推广直流变频技术,三合股份迎来腾飞期,先后获得了空调直流电机BLDC定子线300条的订单,在空调电机设备的市场份额增大到七成以上,于2019年突破1.3亿元出货额,次年进一步提升至1.8亿元,今年将突破2.5亿元的出货,2021年初,三合股份在芜湖自建厂房2.5万平方米,实现在长三角产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电机的产业布局。
三合股份是订制自动化设备制造商。
戴嘉信 摄 快速发展势头之下,令三合股份副总经理何小勇引以为豪的,是公司在细分领域的多项首创,和多项领先,DLDC直条定子自动线,电机总装线,空调压缩机定子自动线,空调压缩机智能总装线; “传统的电机组装靠人工作业,生产效率低、节拍慢,自动化设备有效解决了这些问题。
”他说。
走进三合股份的车间可以看到,基于新技术生产的设备,整线使共用了10台四轴机器人,3套2D视觉系统,操作控制方式简洁明了,具有高柔性生产特征,一方面可通过视觉系统实时监测、追溯流程,实现对自动线的信息化管理;另一方面大大减少了人为操作失误的影响,提升了品质水平,降低了人工成本。
如果说核心技术是三合股份的“护城河”,那么将技术应用于规模化、个性化定制生产中,则是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站稳脚跟的关键一步。
高峰时期,三合股份每年承接200个项目,每个项目中又包含不同订单,有时一个月就要拆解5000多张图纸,对应不同配件和功能需求。
“当前家电款式各异,不同类型家电,甚至同一款电器的不同型号之间,使用的电机都是不同的,因此产生了巨大的非标定制需求。
”何小勇说。
个性化定制原本与批量快速交付是相矛盾的,但这三者却在三和自动化实现了完美统一。
行业内交货周期普遍为2-3个月,三合股份的速度比它快了1倍,最快1个月就可以交付。
由内向外的变革练就一套“需求响应术”要做到这些并不容易,有效“响应需求”涉及研产销各个环节,它们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循环,是一门很深的学问。
从内部看,不断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是必由之路。
近几年,三合股份最大的变化之一,就在于理顺流程、实现了管理水平的飞跃。
在销售端无限贴近客户,把“触角”伸到市场第一线。
一个普遍现象是,非标设备企业如果不做到一定规模,很难形成自己的售后团队,过去几乎都是生产人员同时负责售后工作。
在何小勇看来,这样的模式虽然节约了人力,但不利于公司贴近客户、建立良好的口碑,也无法有效利用销售反哺生产。
近年来,三合股份建立了一支30-40人规模的售后团队,他们分布在全国各个区域,当客户提出故障报修等需求后,最快可以在几小时内赶到现场。
除了发挥服务作用,售后更大价值在于获取新需求。
“虽然有时只是帮客户保养一下设备、做一下清洁,但却能同步掌握他们的最新生产情况,无意中收获新的订单。
”何小勇认为,这才是做好售后对企业产生的最大效益。
在研发和生产端“小步快跑”,“积跬步”而“至千里”。
三合股份技术部门分为13个子部门,机器人调试、视觉技术都有专门团队跟进,图纸设计完成后,由公司研发骨干人员组成的审核组将对图纸进行内部审核,审核内容包括机构配合是否合理(从功能性、稳定性、安全性、人性化等角度考虑)、产品设计及生产效率是否符合客户需求、产品是否易于调试维修、零件选用是否合理和机器造价等,最大程度保障需求得到满足,建立了一套三合自有的技术平台。
此外,从加工到装配,三合股份实施小团队、模块化多线并进的模式。
“一个车间30人,我们会切分成多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不同产品,推动精细化管理。
”何小勇说。
“大树”下成长产业集群的“造血”生态生产需求由客户决定,满足客户需求到引领客户需求,是三合一直坚持的经营理念,三合股份的大客户是佛山本土家电龙头企业——美的集团,截至目前,“美的系”订单约占公司订单总量的30%-40%,此外的前几大客户,也多是广东本省的家电企业。
跟着“好客户”打市场,是经济学家周其仁为佛山提炼的制造业突围“战法”之一。
这是因为,进入龙头企业的供应链体系,本身就是市场的“通行证”,而龙头企业对高品质产品的需求,也会倒逼生产者提高技术、品质,始终走在行业前沿。
三合股份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我们很多先进产品,都是先放到美的去验证,美的使用了我们的设备,别人就会陆续采用,近年来美的在设备国产化方面的探索和努力,也让更多人关注并接受了国产电机设备。
”何小勇说。
在普华永道审计部高级经理罗碧裕看来,三合股份是一家依托佛山庞大家电产业链成长起来的企业。
其背后,是佛山万亿产业集群所孕育的良好生态。
调研组在三合股份调研。
戴嘉信 摄 当前,佛山有泛家居、装备制造两个过万亿规模的产业集群。
家电是泛家居产业的重要组成,经过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发展,佛山家电产业形成了“草灌乔”生态,即便佛山已有美的、格兰仕、海信等“参天大树”型民营企业,但这片产业丛林始终没有停止生长,不断有新秀群起。
一方面,家电产业的强大磁场,为上下游产业链发展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技术积累与创新氛围,为产业和产品的多元化创造了土壤。
但是,要想在佛山家电产集群中发展壮大,也意味着面临激烈竞争,如三合股份这样,掌握核心技术、形成差异化优势,才是企业的长远生存之道。
调研过程中,罗碧裕建议企业可从新三板挂牌向转板上市发展,以增强流通性和资本实力。
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研究员吴秋菊提出,地方可为企业提供更多空间资源和金融支持,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声音建言“小巨人”聚木成林、茁壮生长,调研组专家这样说普华永道审计部高级经理罗碧裕 :企业可通过上市实现更高水平规模化从非标零件加工到空调压缩机制造的“领头羊”,广东顺德三合工业自动化设备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三合股份”)正是这样一家依托佛山庞大的家电产业链而生的制造业企业。
依托美的等本地龙头企业形成的产业生态,三合股份在市场中逐步发展壮大。
从“小作坊”到“小巨人”,三合股份抓住了数智化转型升级的机遇。
通过自研、引入智能化的设备,实现了生产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降本增效。
未来,随着企业在华东加大对家电行业的投入,以及布局新能源汽车电机赛道,需要投入更多的研发资金,企业可考虑从新三板挂牌向转板上市发展,以增强流通性和资本实力,推动企业实现规模化和升级转型。
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研究员吴秋菊:企业发展呼唤更多空间资源和金融支持三合股份是一家以下游龙头企业的发展为依托,以地方产业集群的发展为基础,并通过技术积累获取竞争力进而不断发展壮大的智能装备制造企业。
它是佛山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佛山智能装备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典型呈现。
装备制造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生产空间、用地是基础性问题。
地方能够为企业配置合理的空间资源,是地方产业集群良性发展、地方基础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
与此同时,如何对智能装备制造行业实施有效的金融支持,依然是地方产业政策、行业发展政策需要关注的重点。
【撰文】华声宇 叶洁纯【摄影】戴嘉信【作者】 华声宇;戴嘉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