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是个啥东西?没有严格的界定标准。
但要说多数人不认识墙,这种说法可能会被人们笑掉大牙。
因为谁家的屋里还能没有几面墙竖立横卧?连刚始学步的小孩子在学步的初期,大概还不能对墙的概念有个清晰的认知,但你要叫他扶墙而立,相信他都能知道应该咋办。
因为墙是个含概面大的无边的广义词,因而要用一个确切的词来解释我认为的确不容易。
可是若将其分类细化,给于狭窄的定义其实也并不难。
譬如长城,它就是东起山海关西到嘉玉关的一道防寇墙而已。
之所以举世闻名不过是因其气势恢宏,距离漫长罢了。
而早已废弃的、还是现在保存依然完好的城墙它就是一座城池为了防止外敌侵入和匪患的,长方或正方形的以夯土为主要建筑材料的宽厚高大形建筑物。
而房屋结构更是不管发展到了那一个历史阶段,墙都是离不了的,只是从质地和功能上发生了大的变化。
像砖木结构前身的土木结构年代,墙不但具有承重的功能,还要承担遮风挡雨和免遭他人侵袭的任务。
而現在的高大建筑物上的玻璃幕墙则与土木,砖木结构时期的功能有质上的不同了,但不管怎么变化它依然脱不了墙的干系。
胡拉了一阵子被儿乱扯了一会儿毡,可能使部分读者懵了,不知我到底要说什么?我告诉大家,我今天要说的一种建筑物它也叫墙,只是当年贫寒年代家家都有,而富裕了的今天它却早已蹓之大吉,远离了我们的视线,其身影自问世以来就很瘦弱渺小,它的名字叫……“背墙。
”背墙故命思意它是供身脊背依靠的专属墙。
说到这里读者君可能有不少人越读越糊涂,那是因为你的年龄小,没经过家家户户有背墙的年代,所以你会觉得奇怪,如果你家里五十岁以上的成员还在,这个问题你问他们,他们多数人便会一五一十告诉你它是个什么样子,回者干脆详读我的文章让我来告诉你。
中国土木建筑结构史我是一屁不摸,但自我懂事时我便知道在我的家乡周围,房屋的建筑形式不外乎两种,一是两波流水的大房,二是一波流水的厢房、也叫厦子房。
在这些以夯土或胡基分别围起来的墙上,所盖起的土木结构房屋中,家家户户都离不开土炕。
而由于这种建筑的空间因墙体太厚,实际例用率较低,加之那时大家的条件根本不允许另劈独立行厨的灶房,而是把做饭的锅台(我们叫锅头)和土炕连在一起。
这样的好处是既省地方又使灶里的余热,通过在炕体里的窜通后而由烟囱排出,取得节省燃料一事两用的效果。
可是灶台和炕的高度必须是炕高锅台低,否则锅下之烟火不但进不了炕,还要往外冲。
问题来了,锅和炕像一个连体婴儿一样谁也离不开谁,如果不想方设法把安全问题解决了的话,炕上的人和物随时都有可能掉入锅中的危险,特别是那些不懂事的婴幼儿。
但是依那个年代的条件,不要说炕与锅中间立一木质隔段(那时更没见过铝合金),就是弄一面胡基墙都不容易。
所以上代人就用两片胡基一拍,用麦草泥抹平顶上顺铺一层砖,用这样的只有一胡基高的微形墙把锅台与炕隔开,而这个隔墙就是本文要说的“背墙”。
别的地方我不知道,我的家乡通常都是把连锅炕盘在两波流水的后波,如是三椽房则在槽檩之后的第三椽底下。
一般的弄法都是长方形的炕,依山墙的尾部顺着椽的方向而盘。
然后紧靠炕的后檐墙处垒灶台,锅门走向与炕垂直,锅台大部分都是横宽竖短,其所以要弄成这样是因为要充分使锅的余热用尽,除大锅外还要在锅台的左后角增设一个小铁锅,人们称之为后锅用其随着做饭蒸馍的机会,顺便再烧些开水,它的作用在夏天倒无所谓,而在冬天却有着少了就是不行的份量。
锅台的右侧乃是风箱的天下,一般风箱上的两头各堑一块或两块砖,砖上条件好的家庭放一块等长或略长的稍厚的木板,条件不好的则放一薄板,因为大部分家庭都不具备后板的条件,所以称之为风箱板板儿,(我地将风箱叫风开),这样的组合才算一套完整的烧炕体系。
而与锅相配套的案则一般都在烧炕系统的门另则,这样即有锅案又有烧炕的整体人们将其称之为烧锅屋。
背墙的长度至少得于风箱的外皮相等,它的作用不光是起一个隔挡的做用。
在过去生育不受限制的年代,三两个孩子算生的少的,多的则五六个、七八个,十个孩子的家庭也不是稀罕,大冬天“锤头儿、娃厘儿”(对一堆小孩的方言称谓)一来孩通统要围坐在烧炕上吃饭,这背墙就承载了三方面的任务,白天母亲把舀好的饭依次放在背墙上,由靠着背墙坐的成员逐一传递,因此它的第一个功能就是放饭放菜。
第二个功能则是供孩子们依靠,只所以取名背墙的原因就在这里。
这第三个功能么就是在农村未通电或者虽通电但却不正常的情况下,夜间放置煤油灯。
当然了,以上说的只是三个主要功能,在辅功能上那就因人而论了。
过去的生活一直很艰苦,家庭主妇要下地干活,还得做一大家子人的饭,多数时间都起的比较早,锅上案上的响动自然越是夜静显得声响越大,免不了要惊动家庭成员中瞌睡灵的人,特别是小孩子。
有的小孩子逆向行事人碎磕睡少,早早醒来后正做饭的母亲既不能陪着睡,又不能怀里抱,这时草草穿上碎衣的小家伙就只有将背墙当扶手,在母亲的挑逗下顺着背墙来回走,瞌睡了倒在炕上继续睡,没瞌睡的玩到母亲把饭做熟入怀抱。
这个时侯也是最危险的时侯,一不小心小娃娃就有掉进锅里的危险,远的咱不知,单是半径十里路的方圆,我的记忆就出現过好几起悲剧。
有的是将娃燙伤,有的干脆把娃汤死,使人至今不忍回忆。
还有一辅助功能需要提念一下,那便是它还是小童冬天在家里学习的小课桌,一边放个灯一边写字,条件很差是事实,但没啥吃的人能想着弃了馍馍吃肉吗?不可能的事,只好将就着用。
以上所谈是我们当地大部分人家烧炕的情景。
但是人口多的家庭一般都至少两个炕,除了烧炕之余还可能有老人或者孩子们使用的前头炕,和儿子儿媳及小孙子使用的房子炕,这种炕的盘法是前头炕一般与椽成十字状,靠大门处的背墙相对要高几胡基。
因为一般情况下生火搧炕的火门在此,需由背墙承担遮挡烟火的任务。
正面有的人在炕两头各垒一短短的背墙,一是当围栏使用,二也是一种装饰作用。
而新媳妇房子大部分人都在厢房底下,炕的两头靠墙。
若放到现在两边的摆设直接挨炕,完全没有设置背墙的必要,可那时人穷一般人都是一个板柜再没有啥,这背墙也就成了炕的鼻子眼睛。
也正是它已不完全是烧炕背墙的功能,所以有的木工之家之子结婚时木制艺术形背墙便应运而生了。
耍房子的人一看这东西养眼且实用,其上的小抽斗放个针呀线呀,火柴打火机呀很顺手也就有了效仿的队伍,慢慢的这玩艺也就时兴起来了。
而像外地的依窑为屋或者纯粹的厢房安排的炕虽与我们当地不同,但基本功能与作用并形式我想应该也差的不太多吧!时间过的迅猛,社会发展很快,楼房未普及之前的砖木结构式房屋兴起之后,人们的卧居之地也在春风化雨中迅即变化,单是卧床都已发生了几代的更新,土炕虽没有完全消失,但面目早已全非,取暖方式也和过去大有不同,“背墙”这个中国大地上最小的墙体建筑早已消失,我作为草根文人得益于礼泉“马腾池”先生的启迪,也想在几尽失传的关中民俗里找回一点记忆,写了以上文字,寄希望于它能使我们的后人们对曾经的这断历史有所了解,果能达到此目的地话,我就感到十分欣慰了。
2021.07.29初稿2021.08.07定稿关于作者:愚人,兴平人,高中文化程度,本人自幼爱好文学,对诗歌,楹联,谜语,歇后语更是疼爱有加,特别是对谜语的创作更是如醉如痴,几乎达到了所碰之人和事都欲作谜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