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冲从2014年开始,东南亚国家逐渐成为越来越多中国年轻人度假和旅游的首选,较低的物价、细腻的沙滩和蔚蓝的海景,再加上异于中国的热带文化,都是吸引中国人涌入东南亚的原因。
在疫情开始前的2019年上半年,到东南亚各国旅游的中国人数1520万,虽然在经过2015、2016年的疯狂增长之后速度开始减缓,总体上还是处于不断上升的过程中,中国的年轻人开始成为前往东南亚的主力,直到新冠疫情将这一趋势打断。
现在的东南亚包含了11个国家,从地域上来看,东南亚跨越了约35度的纬度和近50度的经度,整个地区的地理环境差别很大,由伊洛瓦底江、湄南河与湄公河三大主要河流组成的中南半岛,往东南方向走,则是涵盖了一万多岛屿的大巽他群岛区域,再向北是菲律宾群岛。
同时这一区域涵盖了一千多种不同的种族语言群体,分别信仰印度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儒教与各种不同的本地宗教,显示出非同一般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在《东南亚简史》一书中,米尔顿·奥斯本认为尽管东南亚各个社会之间存在不一致,但是许多区域却存在广泛的相似之处,而这在很久之前就存在,比如东南亚国家的宫廷都采用相似的礼仪,以及大部分东南亚地区的家庭结构也基本相似,核心家庭或者说个体家庭是十分重要的。
东南亚各地区的语言也具有统一性,而且这种统一性超越了国界,比如印尼/马来语(也就是“南岛语系”)的广泛传播,在现代文莱、东帝汶、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以及泰国南部沿海地区、柬埔寨和越南,都存在这历史悠久的语言。
在差异性和统一性同样存在的情况下,我们该如何理解东南亚?我们能将它当作一个整体来理解吗?还是说其内部的差异太大,造成整体的理解其实不太可能?这些问题值得我们一直思考,而且可能永远没有确定答案,而是需要考虑特定的时期和关注特定的问题,本文试图从自身观察到的现实和东南亚的历史中寻找答案。
马尼拉城市景观边界的确定:东南亚国家的出现奥斯本认为现代东南亚历史的一大特点是:在过去150年里,旧的松散边界和行政安排变得更加紧密,旧的国家存在得以确认,一些新生国家也确定下来。
其中最后一个获得独立的国家是东帝汶,1998年苏哈托政权崩溃后印尼向民主政治转变,在1999年公投后印尼做出了允许东帝汶独立的承诺,在经历二十多年的长期抗争之后,东帝汶最终在2002年5月获得了独立。
地处于中国和印度两大文化之间的通道,海风带动了这些区域之间的互动,每年的某段时间,赤道附近的信风会改变风向,在中国和印度(为当时两大生产国和消费国)之间的海面上,为两国商船提供一条便于通行的运输航道。
12月至来年3月,来自中国的东北风袭向南方。
自6月到9月,海上的东南风又迅速朝北吹至印度。
早在1世纪,东南亚国家就开始了所谓的“印度化”(Indianisation),在这一时期,有限数量的商人和学者僧侣把各种形式的印度文化带到了东南亚主要是中南半岛,而大部分文化被当地人吸收后再融入到他们自身的文化中。
这并不是说本土文化完全被取代了,而是一个本土文化与印度的宗教、艺术以及政治理论相结合的过程,比如东南亚各国基本上没有接受印度的种姓制度。
中国对东南亚的影响主要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对越南的直接影响,到了18世纪,越南王国与中国在宫廷和官员设置方面颇为相似,如政府结构和礼仪,包括官员的选拔体系,服装样式、职权明确等方面,这也造成了越南在很多方面都是东南亚文化圈里的“特例”。
另一个是与“南洋”长期的朝贡关系,到了13世纪,中国开始自己同东南亚展开贸易,打破了位于苏门答腊岛的海洋王国室利佛逝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才达到的平衡。
从16世纪开始,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开始从欧洲到达东南亚国家,他们开始成为影响东南亚国家的重要外部力量。
到了18世纪,英国、法国开始加入到殖民国家之列,到19世纪晚期甚至20世纪初,除了泰国之外,基本上所有东南亚区域都处于西方国家的殖民之下。
欧洲势力和思想对东南亚国家带来了各种影响,比如西班牙一方面使菲律宾成为了天主教国家,另一方面将其从以小型社区为单位进行统治的方式中变成了一种高度分层的统治模式,这种高度分层直到现在还是菲律宾人的一大特征。
荷兰对印度尼西亚的殖民过程则用了300多年。
因为地域广大的原因,由于经济需求(香料贸易)和在这一区域外国竞争压力,其殖民过程在19世纪末期开始加速。
到20世纪初,荷属东印度群岛的基本框架才构建起来,通过不断的战争和签订条约,荷兰宣布自己控制了从西部的苏门答腊岛到东边的新几内亚西部的所有群岛,除了帝汶岛东部小块区域受葡萄牙殖民。
荷兰人建立的这一框架最终成为了现代印度尼西亚共和国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马来半岛的三个英属海峡殖民地虽然地处于马来区域,但是当时其人口的增长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