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城市,作为大量人口承载地,更需要绿色的城市底色和绿色的发展模式。
城市中的“绿色”既保障城市的基本功能,又展现城市的宜居魅力。
本期解释城市将从生态价值的角度解读城市的“绿色”价值。
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一座城市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更是一座城市最宝贵的资产。
一、绿色是城市的底色,也是城市的资产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曾经建议,人们应在距离居住地300米范围内至少拥有0.5公顷绿色空间。
城市作为大量人口的集中地,居住和办公的高密度空间也使得城市对于生态绿色的需求更大。
一系列直接和间接的证据都表明,城市中的生态环境、公共绿地的面积、污染物的浓度以及水资源的洁净度等指标都关系到城市居民的预期寿命和过早死亡率(Premature mortality)。
事实上,一些医学研究表明,在欧洲各国城市中,绿色空间较少的城市中居民的死亡率负担显著增高。
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学者开始关注生态环境相关的经济问题。
1993年哈佛大学教授Panayotou在国际劳工局的一篇工作论文中分析了不同经济体生态恶化与人均收入的关系,发现环境恶化程度与经济发展(通常以人均GDP的形式计量)呈现“倒U型关系”。
他据此提出了著名的“环境库兹涅兹曲线”(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从该曲线中可以看出(如图1),在工业化早期,随着经济发展,环境问题逐步严重,而当工业化时期达到顶峰后,污染问题也随之到达顶峰。
而在后工业化时代,环境恶化情况逐步好转。
图1 环境库兹涅兹曲线 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