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1]在中国出土一件有6500万年的历史的“恐龙蛋窝”化石。
本“恐龙蛋窝”化石出土之后,几经辗转流失到中国境外,此件“恐龙蛋窝”化石包含22枚盗蛋龙恐龙蛋,其中19枚恐龙蛋中可见初具雏形的恐龙胚胎。
2003年,一名美国收藏家在美国公开拍卖会上以42万美元将其买下,后经多方交涉无偿归还中国。
这也是首次通过外交途径追索流失国外的古生物化石。
中新网12月5日电据外媒报道,近日有考古学家表示,在印度尼西亚地下1个约50万年历史的贝壳化石上,发现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雕刻证据,据悉,这项发现或将改写人类发展的历史。
日前,国际考古团队在东爪哇特里尼尔的梭罗河沿岸仔细检查166个贻贝贝壳后,得到惊人发现。
在这个贝壳化石上有之字形的刻痕,加上这些贝壳被当做工具史料,这些证据促发学界重新思考神秘的早期人类直立人。
由荷兰莱登大学(leidenuniversity)学者乔登斯(josephinejoordens)领军的研究团队运用碳测法,发现这些贝壳化石的历史约有43万年至54万年间。
我们仔细看了看其中一块,它不是纯白色,而是稍微夹杂着些许米黄色,看起来像一个巨型的贝壳:正面低低凹下去,非常光滑,还有些纹路;背面向外凸,不光滑,有像驼峰一样起伏的沟纹。
寇先生用卷尺量了一下,长足足1米,宽60厘米,厚30厘米。
接着,寇先生用鉴定奇石的专用电筒和工具,重新鉴定给我们看。
“看见了吗?电光照上去,石头里面都看得见光,光是亮在石头里面的。
”寇先生边说边照射石头正面的表层,可以看到石头里面有昏黄的亮光,但照到边缘部分,就看不到昏黄的光了。
接着,寇先生像人们买菜刀时检验钢的含量一样,用金属器具敲打石头,石头发出“当当……”清脆的声响,听起来像钢质器具受到碰撞时的声音。
他解释:“一般的石头不会发出这种响声,化石才能发出来。
”虽然一个生物是否能形成化石取决于许多因素,但是有三个因素是基本的:(1)有机物必须拥有坚硬部分,如壳、骨、牙或木质组织。
然而,在非常有利的条件下,即使是非常脆弱的生物,如昆虫或水母也能够变成化石。
(2)生物在死后必须立即避免被毁灭。
如果一个生物的身体部分被压碎、腐烂或严重风化,这就可能改变或取消该种生物变成化石的可能性。
(3)生物必须被某种能阻碍分解的物质迅速地埋藏起来。
而这种掩埋物质的类型通常取决于生物生存的环境。
海生动物的遗体通常都能变成化石,这是因为海生动物死亡后沉在海底,被软泥覆盖。
软泥在后来的地质时代中则变成页岩或石灰岩。
较细粒的沉积物不易损坏生物的遗体。
在德国的侏罗纪的某些细粒沉积岩中,很好地保存了诸如鸟、昆虫、水母这样一些脆弱的生物的化石。
近几年,随着各大收藏的热捧,化石越来越被关注,且价格也是一路上升。
尤其是市面上极其少见的化石,在各大拍卖行和各种藏品交易活动上非常受欢迎。
1999年某拍卖公司的春拍上,一恐龙蛋化石以80万的高价成交。
恐龙蛋化石虽说市面上挺多的,但是多个的连体恐龙蛋化石算是稀少了。
2006年恐龙蛋化石已经拍出了过百万的价格了,然而在2008年的某春拍上出现了6连体的恐龙蛋化石,让人大开眼界。
经过众多藏家的激烈争夺最后以425万的高价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