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宁智德图21 1979年全家人合影,第二排左起: 父亲、三爷、母亲。
第三排左起:三嫂、三哥、娟娟、大哥、二哥、二嫂。
第一排左起:红梅、爱国、亚红、晓强、作者本人。
第四章 当兵五、探家1979年年底,我当兵快满3年了,有一天,文化处杜处长见我说:“小宁,我看别人都请假探亲,也不见你请假?″我说:“处长,我在部队干了快3年,和我同年入伍的有些乡党都入了党、提了干,我在部队没干出个啥名堂,回家见了父母咋交代。
”杜处长笑着说:“快过春节了,回家去看一看父母,和家人过一个团圆年,你入党问题探家回来后再说。
”几天后,文化处给我批假,我在军需处买了几个军用梨罐头,借了一个照相机,穿一件皮大衣,把自己物品装进帆布提包內和南远景一起乘火车探家。
我们坐了一天多火车,大约晚上十二点左右到了咸阳火车站。
南叔骑了一辆自行车在火车站出站口接上我俩,我们推着自行车,从火车站步行到咸阳中医学院南远景的家,已是凌晨一点多钟。
南姨和南远景他妹妹,在家提前做好了酸汤面。
我们一进家门,南姨就忙前忙后,给我浇汤端面,我吃过饭,在他家睡了几个小时。
第二天早,我坐南姨单位的小面包车回到乾县。
面包车开到我家门口,我从车上提下自己的行李,告别了南姨,转身进家时,发现原来的家门南边开了一个门,我推开南面门探头一看,院子中间多了一道两米高的隔墙,家里新盖了三间瓦房,房门口站着一个小女孩,眨着一双大眼睛,胆怯的盯着我。
这时,母亲正巧从房子出来,我叫了一声:“妈。
”母亲回过头说:“建利,你回来咧。
”我用手指着小女孩问:“妈,这是谁家娃?”母亲说:“这是你三哥的女子娟娟。
”娟娟躲在母亲身后,双手抱着母亲的腿探出头,两只眼睛还老盯着我。
我推开门,提着行李走进院子,见到了父亲、哥、嫂和亚红。
我看一家人中又多站了一个小男孩,我问母亲:“这是谁家娃?”母亲说:“这是你二哥的娃爱国(小名)。
”我离家两年,家里有不少变化,院子原来那么多的石榴树不见了,院中间打了一道隔墙,院子显得又小又窄。
家里新盖了几间瓦房。
三哥一家人住最东面的房子,紧挨西边是二哥一家人住的房子,过来是一个亮间。
亮间南墙上开了一扇门,通向南面两间上房。
走进南面上房是母亲睡的一块小土炕,炕头前是全家人烧火做饭的锅灶。
亮间西面是父亲住的房子,头门口留一间空房。
听母亲讲,我参军后不久,三哥就结了婚,三嫂董会云1953年3月出生,她娘家在马连乡袁村(三嫂婚后生育一儿两女:大女儿宁亚鹃,1979年4月4日出生,二女儿宁亚静,1984年7月18日出生,儿子宁亚勃,1986年9月出生。
宁亚勃长大后,娶媳妇荆亚莉,1986年4月18日出生,婚后,生儿子宁涛源,2019年1月9日出生)。
我回家后,看父母亲比以前苍老了许多,两鬓斑白,脸颊爬满了皱纹,不由我鼻子发酸,眼泪欲滴。
到了吃中午饭的时间,我和母亲走进厨房,母亲端面盆在面缸取面、和面,用幹杖在案上幹面。
我择菜、淘菜,给锅里添水烧锅做饭。
不一会饭做好后,我和父母吃完午饭。
晚上,我和父母亲坐在房子说话,听两位老人给我讲,这两年来家里的情况变化。
说起院子打隔墙的事,父亲讲:“这几年,随着两家人口逐年增多,两家人住一个院子,弄啥也不方便,经两家人商量后,我就让你两个哥拉土给院子打了一道隔墙。
”我从小长大,我们全家人从来没有照过一次合影。
这次我探家回来,在部队借了一个照相机,想给全家人照一张合影。
第二天,我看天气好,就取出照相机召集全家人准备拍一张合家照,可院子太小、太窄,没有阳光,光线差无法照。
我一想,叔父家院子大,就叫全家人到叔父家院子找来凳子,让全家人围坐在老人身旁坐好。
我把照相机放在不远处的凳子上,把镜头对准全家人,调好焦距、光圈、速度。
我向大家招手说:“都看我,一.二.三!"我用手迅速按下自动照相按钮,赶快跑到全家人边上坐下,拍了一张全家合影照。
(见图21) 我从部队探家回来,巷子和我从小一块耍大的伙伴们知道后,都高兴地找我聊天,让我给他们讲外面的世界。
有一天,他们开手扶拖拉机,拉我去乾陵游玩、照相(见上图),我们在一起开心地嬉笑、耍闹,好像又回到了童年。
栾克孝是我读初中时关系最好的同学,他听说我从部队回来探亲,来家里看我。
记得我俩在高庙学校上学时,栾叔在乾县县委上班,经常下乡,栾克孝就叫我和他住在栾叔房子里,一住就是好几天。
栾克孝家在乡下,他常带我去乡下家里玩,给我拿红薯,背柿子。
栾克孝说,他现在到县石油公司上班,已结了婚,他媳妇在县煤建公司上班,俩人住在煤建公司。
栾克孝和媳妇人好、厚道、乐于助人。
我探家时县上蜂窝煤难买,他媳妇帮我提前把煤买好,摞到他们住的房门口向阳处晾干。
(几年后,我在家盖房时,栾克孝叫汽车给我拉沙子帮了不少忙。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