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清明,扫墓祭祖,踏青插柳,寄托哀思。
年欢未尽又清明,雨燕声咽柳失魂。
寂静青山人陡涌,冥钱纸烛祭先陵。
——《清明日》左河水柳垂阡陌雨沉沉,千里子孙赶上坟。
处处青山烟雾起,焚香祭拜悼先人。
——《清明》左河水南京私人墓地Lekker Architects设计的这个项目是一个私人墓地,也是一个公共公园,项目坐落在南京城外的一处遗产园林中。
这块土地被一个家庭的人员代代继承着,这个家庭的成员们遍布亚洲的国家--有的在新加坡、有的在香港、有的在其他地方。
家庭的成员们无论身处何处,在他们百年之后都要回到这里来安葬。
瑞典斯德哥尔摩森林墓地斯德哥尔摩林地公墓始建于二十世纪初,冈纳·阿斯普朗德(Gunnar Asplund)与西格德·劳伦兹(Sigurd Lewerentz)合作赢得了设计竞赛。
1914年竞赛方案完成,1917年开始建造,直到1940年墓园正式对外开放,投入使用。
设计者之一阿斯普朗德同年去世,后葬于墓园之中。
斯德哥尔摩林地公墓以其简约的设计风格,对自然与死亡最大程度的尊重,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墓园设计方式,也是现代景观设计的教科书式的经典之作。
意大利摩德纳墓地在对死亡的思考上,阿尔多·罗西(Aldo Rossi)与其同时代的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同样的意见:城市作为生者的居所,墓地是死者的城市。
在罗西心中,这座墓地与“生者的城市”不会有太大差别——于是,庭院、走廊、居室(墓室)、斜顶、窗、墙和地面等有关住宅的元素类型都被容纳到墓室的设计中来。
甚至是柱廊,这种伦巴第地区民居所特有的住宅形式,也被反应到了墓室的底层设计中。
作为死者的房屋,墓地在建筑上的特点是无润饰(unfinished)和放任(abandoned),建筑师以此来诠释死亡。
意大利布里昂家族墓园卡洛·斯卡帕(Carlo Scarpa)善于捕捉场地的问题,并通过设计,将问题和限制扭转为空间体验的潜能。
他的细部并非孤立地塑造,而是在绵密的空间关系当中推敲而得。
墓园是斯卡帕成熟期的作品。
墓园中的粗质混凝土表面入口廊、夫妻墓、小教堂看似很像哀悼时光与生命逝去的废墟,但是它们有的是巨大花盆的底座,有的则成为植物攀爬的表面;植物的蜿蜒并非意外,斯卡帕的草图中清楚地交代在墓园中水池、水道,以及能让水盛满位于混凝土面上的缺洞,它们都是这个“死之园”中的生命之泉。
西班牙伊瓜拉达墓园墓园位于距离巴塞罗那中心城区67公里的小城伊瓜拉达(Igualada)城郊,周边是小城的工业厂房区。
整个墓群在形体上如同是一条人工挖成的峡谷,高度上的变化令墓地同周边工业环境相分离,以便打造本身肃静的氛围。
设计者之一米拉莱斯英年早逝,最后葬在了伊瓜拉达墓园的一角。
日本风之丘火葬场风之丘火葬场就位于日本中津市郊区山国川岸边的一片高地上,北面可望见中津市的街区。
这里自古以来就是附近居民的火葬场,并集中了一座座坟墓,大凡谁家有人亡故,都把这里作为殡葬的首选之地。
槙文彦(Fumihiko Maki)设计的基本出发点是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为死者提供充满同情和尊严的气氛。
在空间的组织和室内外的关系处理上,除了桢文彦一贯对庭院惯用的手法外,明显留有东方思想影响的痕迹。
在风之丘火葬场里,有一个满栽植物的前院、一个水庭,加上休息厅外半开敞的庭院,三个院落。
德国鲍姆舒伦韦格火葬场百叶窗、混凝土与建筑物表面的光线形成鲜明对比。
每个柱子都被明亮的日光环绕着,它穿透了大厅的混凝土屋顶。
Shultes Frank Architeckten声称是受到马格里布清真寺(Maghreb mosque)的影响:“在这个有着5000年历史的空间中,柱子以及它们发光的柱头是唯一可供人联想起神的世界的东西。
”意大利古比奥墓地建筑师Andrea Dragoni受到James Turrell系列作品Skyspaces的启发,建立一系列独立于墓地,能让人放松,反思的艺术空间,这些空间顶部均有正方形朝向天空的窗口,从黎明到黄昏,光影变幻。
这一方天,让人仿佛挣脱地球引力,到达另外一个层次:心灵的束缚被解开;视野和思维得以远游;精神被深层次洗涤和升华。
这系列十分特别的空间与建筑紧密关联。
美国莱克伍德公墓陵园HGA设计的这座陵园获得了2013ASLA专业奖通用设计杰出奖。
莱克伍德公墓始建于1871年,是一个典型的美国式的“草坪规划”墓地。
在这里,大片大片宽阔的草坪上处处点缀着一些精致的纪念碑,碑的四周被树木和大而宁静的湖泊所围绕。
通过与客户紧密沟通合作,园林建筑师对建筑师的选择过程给予了建议,最终产生了一个有深远意义的整体建筑和景观设计方案,HGA的这个方案彻底改变了一个恶化的、“沉没”的空间,从而创造出了一个诗意般的现代化景观,在一个充满意义的环境中为人们提供了慰藉和美丽。
比利时霍夫海德火葬场项目位于广阔平原上的一片沼泽盆地之中,视野非常开阔。
RCR建筑事务所的设计便是在这样环境的水面之中置入了一个长条形的混凝土方盒。
混凝土方盒被设计师模拟成了炽热的红色,采用彩色混凝土来构筑,与当地富产的铁矿石的色泽相近。
在混凝土方盒外悬挂的一系列经过扭曲的扁平钢板,似希望为人们提供在丛林中穿越时所具有的那种虚实相间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