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镰仓雪之下教会墓园,日本 / 保坂猛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眼中总有十字架背后的复活之光地面上的旧结构进行了拆除和防水处理,并更新了饰面。
新的平台距离地面的最大高度为650mm;十字架的底面距离平台1850mm,最高处距离地面3000mm。
呈水平漂浮姿态的十字架让墓园的观感变得抽象,从一般人的视线高度下很难发现十字架的存在。
而另一方面,十字架却是朝向逝者的,不论是从地下仰望,或是从天空俯视。
在白天和月圆之夜,十字架都会在墓园投下巨大的阴影。
建筑师相信,这座十字架会为每一位走进教会墓地和公园的访客传布福音。
2.Bunurong 纪念公园墓地,澳大利亚 / 澳派景观设计工作室用活泼的方式悼念爱人Bunurong纪念公园建于1995年,于2016年4月正式开放,开幕仪式由总理Daniel Andrews主持,当地原住民也参加了仪式。
整个项目占地近100公顷,是南部都市公墓信托最新的墓地项目。
Bunurong纪念公园是一个将澳大利亚特色和现代气息相结合的公园,以美丽的景观、湖景、水景为特色。
南部都市公墓信托不仅仅是希望打造一个纪念公园,更是一个可供人们休息、交流的社区公园。
澳派景观的设计改变了项目地和周边之间的关系。
游客从入口进入,就像进入艺术馆或者经典教堂空间一样,摆脱每日的琐事,进入一个全新的空间,在不同系列的户外空间感受不同的体验。
Bunurong纪念公园是一个具有丰富体验的空间。
人们可以来到这里悼念逝去的爱人,或是参加婚礼,参加会议或者仅仅是喝咖啡。
在景观环境内,人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悼念爱人。
3.意大利非传统墓地建筑 / CN10 ARCHITETTI 纯粹的几何立方体营造平和的空间氛围设计师为意大利北部贝加莫省拥有25,000住户的小镇设计新的墓地建筑。
不同于传统形式,这组新的墓地建筑没有开放柱廊,而是由三个重复的体块组成。
人在建筑间和建筑内部通道中穿行,可以感受这种安静,安全,亲密的空间氛围。
三个体块定义了一个连续一体化的空间系统,通过横截面的简单堆搭:下部的单元格体块,上部的半弧结构。
这种组成模式可以被无限复制使用。
新建筑的体量与附近的家族礼拜堂规模相当,但在建筑语言和素材上完全不同。
它以最基本的组合形象为特点,将自然和光线巧妙的带入建筑之中。
季节变化影响着建筑内外的对比,形成来者的独有记忆。
4.思安墓园,韩国/ IROJE Architects & Planners 化作千风:唤起人间的美好记忆每个单独的建筑体量以排屋的形式呈阶梯状分布在场地中。
被草坪覆盖的屋顶使整个项目在鸟瞰时如同一块完整的绿地公园。
尺度适宜的“排屋”汇聚在一起,形成一个个小社区,并通过斜坡和台阶上的路径与其他的社区相连。
共享的设施包括小公园和广场,以及位于每个“社区”之间的灵堂。
主广场位于最底层的入口处。
光洁的水池周围环绕着耐候钢材质的高墙,犹如在向到来的人们示意,这里是一个崭新的宁静世界。
5.集合式公墓,意大利 / Raimondo Guidacci通过建筑要素表达出纪念性这是苏佩加山脚下的一个集合式墓地建筑。
开放的三层楼完全与室外联系。
平屋顶在一侧延伸成为大理石墙面,其余立面多是由高立柱支撑。
一个个长方体的坟墓就堆叠在建筑内侧。
宽敞与均质的半室外外廊连通柱子与其它的要素形成恰当的纪念性。
6.墓地改建,德国 / [f] landschaftsarchitektur gmbh新的开放空间这片墓地位于历史街区的中心开放地段,需要将其改建成为一个新的开放空间。
设计师将墓地前后两端与现有的两条街道相连,并发展出与墓地和教堂为之协调的结果。
新改建的景观强调与老教堂之间的互动。
在坡地上流淌的混凝土道路让人在行进的过程中体验与教堂的不同关系。
道路上按压上植物的花样,成为景观体验的重要一部分。
站在高的那条街道看老教堂,可以清楚的看见通往教堂的路径,而到达教堂后回望,路径则因为地形的影响遮挡而消失。
阶梯道路路程更短,低调的位于两侧,运用的材料是石材和木材,间或种上草。
教堂身后的下坡路段被处理成为种上椴树的石材院落。
院落的铺装纹样是拱门式的,与相连的街道铺装样式相同。
7.古比奥墓地的扩建,意大利 / Andrea Dragoni Architetto结构以及空间的节奏感古比奥墓地的扩建可以理解为公共项目新模式的研究结果,因为一方面它是意大利最重要之一的古老中世纪城市墓地新扩建,也同时在城市结构中重新定义了本身的意义与定位。
受到James Turrell系列作品Skyspaces的启发,建立一系列顶上独立于墓地而存在的能让人放松,反思的艺术空间,这些空间顶部均有正方形朝天空开放的窗口,从黎明到黄昏,光影无幻。
这一方天,让人仿佛挣脱地球引力,到达另外一个层次:心灵的束缚被解开;视野和思维得以远游;精神被深层次洗涤和升华。
这系列十分特别的空间与建筑紧密关联。
8.The Sablonceaux 墓地扩建,法国 / A6A如诗如画的墓地扩建这是A6A事务所首次改造受保护场地,重申对在场建筑的观点,设计师在尊重其背景的情况下进行设计推敲,制造一些惊喜。
这是一个既动人又富有表现力的建筑,它位于修道院的脚下,是旧墓地的延伸。
项目所在场地是一块向着河流倾斜的地面,与该地区关系密切。
设计师希望在不修改地形的情况下巧妙地整合设计。
因此,新墓地可以解读为风景画中的一条线,一个新的层面。
一个架高的平台仿佛是置身于风景之中隆起的海岬,在现存的旧公墓与其扩建部分之间的过渡。
在其内部是纪念花园,它在四周表现力极强的混凝土墙的包围下成为一个奇异的冥想之地。
它在夏朗特平原上找寻着自己的视角,成为一个可以凝视远去的景色的特殊之所,一个可以回想已行之路的宁静之地。
9.MEGLIADINO S. VITALE公墓的翻修和扩建,意大利 / Mirco Simonato告别之庭这个墓地改造和扩建工程解决了在游行队伍中缺乏亲密的问题:由于当地的交通问题,当送葬队伍穿过省道时,难以进行追忆往生之人的仪式。
新的入口位于南侧,在绿树成荫的公墓路的尽头。
这样的空间布局充分考虑了为最后的告别而聚集的送葬队伍的情绪。
在告别之庭和将被新的骨灰安置区所占据的空间之间用作家庭小教堂。
家庭墓室与小屋的原型相呼应:它是一个平行六面体,底部是一个长方形,与骨灰安置所同高,顶部则是一个简单的斜屋顶。
10.Werribee墓园纪念堂扩建,墨尔本 / BENT Architecture空灵而温馨的缅怀空间该项目是Werribee墓园纪念堂的扩建项目,新建了170个逝者安息处。
扩建由两个独立的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在原有纪念堂东侧新建的花园纪念堂,可以容纳140个室外龛位,数量是原有龛位的二倍;另一部分是西侧的四间家族纪念堂,每间可以容纳五到十个龛位。
新建部分位于原有纪念堂的两侧,基于BAU原有设计的象征性和纪念性进行扩建。
柯布西耶式的预制屋顶延伸至新建部分以外,新旧建筑之间留有停歇的空间。
东侧的空隙形成了新的入口,与最初的总体规划保持一致。
西侧引入花园,重新诠释了设计语言和原有布局,更好地构筑了家族纪念堂。
11.呼格吉勒图墓碑,呼和浩特 / 英国杰典国际建筑设计像一滴眼泪,也像一个问号呼格吉勒图 (内蒙古“四九女尸案”被冤主角)事件主要时间点:蒙冤判决(1996年)- 命案真凶(2005年)- 再审无罪(2014年)墓的整体结构和外形包含两层意思:像一滴眼泪,也像一个问号。
呼格冤案是各界关注十八年多得以平反的事件,表达疑问是我们设计的初衷,化作一滴眼泪是我们的悲伤,运用场地与曲线建立的关系,形成了一个既像问号又像一滴眼泪的形态。
为表达对逝者及蒙古民族的尊重,设计师预留了公众参与的空间,在墓地的外围,采用了特有的蒙古族祈福方式,来访者可在墓地的周围摆放石块,就像祭敖包摆石头那样,从而垒出敖包作为祈福的方式。
也就是说,每一位来参观呼格墓地和悼念呼格吉勒图的人都可以从外边带来一块石头,摆放在胡格墓地的围墙外,久而久之把公众的声音、思想、祝愿用敖包的形式呈现出来。
12.贵州中关村红军墓长征纪念园设计 / 傅英斌山坡上的守望贵州遵义桐梓县中关村地处深山,长征中著名的娄山关战役就在村子西南12公里处,娄山关战役中负责包抄的一支部队路过村子时一位生病的小战士被留在村中,淳朴的村民为红军战士送饭治病,不幸的是一年后小红军还是离开人世,负责为红军治病的村民把红军埋葬在自家山坡的田地之中。
这座孤坟就这样在山坡上守候了80年,直至2016年新一轮的乡村建设人们再次注意到村里这处长征遗迹。
环境的主题决定了空间的性质,空间的性质决定了空间序列的方式。
纪念性空间最重要的是表述历史事实,传达设计者关于历史事件精神内涵的理解。
而景观的物质空间就是构建起设计师与访问者之间的对话桥梁。
此红军墓园的设计主要表现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红军长征这一历史事实。
二是对在战争中因病牺牲的普通战士侯忠茂的缅怀。
曾经在这个村庄中生活过的人,他的存在其实代表的是像他一样默默无闻 为国家的和平牺牲的普通人。
这正是设计师要表达关于战争中“人文主义”的理解。
尊重生命,强调每一个个体存在的价值,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
13.江山烈士纪念馆,浙江 / 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生命的折枝纪念馆坐落于西山休闲公园的起点,而西山休闲公园定位为市民休闲活动的场所,为此,烈士纪念馆的设计似应尝试弱化常规纪念建筑的凝重肃穆,而寻求更为开放亲和的特质。
纪念广场既以建筑与片墙围构,总体双向对称,有着隐约的庄重的氛围;南侧纪念长廊留白为篆刻纪念主题的相关信息,石墙与日影的推移,有如时间与逝者的低语;林地南侧,和平塔默然而立;台地广场上更特别植栽78棵广玉兰树,希冀以纯洁的白色之花作为对生命的追思与缅怀…… 而在纪念方庭,在10米跨度、30度斜向凌空出挑的极富张力的“折枝”挑板之下,条状块体有如碎片般散落搭接,象征着生命的瞬间陨落;块体表面,同样选刻有战士的时间信息,使纪念方庭成为整个纪念主轴空间与主题的鲜活高潮。
而方庭西向墙外即是墓园,随形就势、层层跌落的石阶花圃,清肃整洁。
墓池以黑灰砾石和锈红钢板为底,冬青树和映山红围护青石墓碑,象征着烈士的归宿与重生。
14.跨世纪的延续—广东泰康拓荒牛纪念园 / SED新西林时代的记忆,民族的灵魂。
泰康拓荒牛项目位于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福田镇境内,罗浮山风景区后山(西侧),项目用地自然条件优越,是个山青水秀,排水良好的环境。
设计师用开拓、创新、团结、奉献的“拓荒牛精神”的文化核心来丰富项目,由此引申出 “一个时代的记忆,一个民族的灵魂”的设计理念。
作为纪念墓园性质的景观设计师不去破坏不去过度修饰,依山而势做台地式墓位处理,消化高差的同时丰富景观层次。
针对性的保留现状直径30cm以上古树,与现状台地墓地结合,去除小树杂树,保证墓区整体性,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台地浅丘,花香弥漫,梯田式台阶被层层的浓荫绿草怀抱,人工景观之美和山水自然之美和谐相融。
15.正楽寺,东京 / 樫原徹建築設計事務所凹凸的外观造型,颠覆式的寺庙这座佛教寺庙坐落于东京的东北部,基地周围有许多寺庙和墓地。
该建筑使用了复杂而精致的几何造型。
它没有采用传统意义上佛教建筑的形式——一个宏大的主殿结构,其余的次殿分散在场地的各处;而是将所有的功能空间都组织在一个三层的单一体量中。
在寺庙的立面上,混凝土方形体量和嵌着玻璃面板的体量以相同的宽度交替排列,形成凹凸的造型。
随着寺庙的高度升高,每一层混凝土体量和嵌着玻璃板的间隙体量的宽度都是其底下一层的一半。
同时,混凝土体量向外凸出的深度也开始增加。
最终,建筑在外立面上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斗拱般的造型。
斗拱在传统的日本木制寺庙建筑中是一个连接梁柱的结构构件,这一设计也使得本项目呼应了传统。
16.六拱亭,比利时 / Gijs Van Vaerenbergh古典拱券的现代诠释Gijs Van Vaerenbergh为位于Hooglede(BE)的德国军事公墓设计了带有六个交叉拱顶的接待亭。
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百年纪念活动为框架,建筑师二人组Gijs Van Vaerenbergh受Hooglede (BE)市政府委托,为德国军事公墓建造一个接待基础设施。
这个六拱顶亭子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