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很偶然的机会看到这篇文章,“中医诊病的方法”,里面阐述观点独到,个性鲜明,语言通俗易懂,换句话说,就是很接地气,今天借着平台分享给中医爱好者,希望你们喜欢。
中医是杯酒,越存越香,很难想象,进入中医世界里面那个感觉,真的无语言表。
中医诊病的方法,叫做四诊,望闻问切。
中医诊病的方法,叫做四诊,望闻问切四诊当中,最主要的,能被大家掌握的,色、脉之诊。
望色、切脉,这个非常重要。
色,叫查,用眼睛观察它的变异。
人病了,必有反应,一个是从脉上,一个是从色上,而有所不同。
医生就根据反应的不同,还了疾病、脏腑不合的情况。
但是,色与脉必须相合,才有把握,才更有准确性。
因此,除了色之外,还要用指诊治法。
色脉结合,可以万全。
现在我们当医生的,查色、切脉,还讲究,但是比较粗线条的了,不细微。
病人来了,人的胖瘦、脸上发红、发黄,我们也看一看。
但是,这是很不够的,这些都是粗线条的。
郁微,就是到了很细微的程度,但是望色要知、机。
宋邵康节一句话,知机,其神乎?你要是知机,这就有点神了,先知先觉。
实际上不是这样,知机了,事物刚一萌动,你就知道了。
所以古文观止里有一句话,础润而雨,月晕而见,见微知著,见了小的就知道大的。
所以当医生辨色,就是要知机,它有一点反应,医生的眼睛丝毫不爽,就看出来,就知道病情的情况了。
但是色与脉要结合起来,这样把握性才大一些。
色脉结合诊病的方法有三条,色莫知真。
因为色脉结合了,我们才能洞悉病情。
四诊当中,最主要的,能被大家掌握的,色、脉之诊。
举三个例子,恐在气血下,而脉细,而面白。
脉细面白,气血不能向上,恐在气下,气血行于下,而不注于上,所以才脉细面白。
人有羞愧,人心气馁了,心气不足,心就虚了,人的面色就乍赤乍白而无定,脉就浮了,浮者,气散于外,气不扰了。
人无精液了,脉就涩了,唇口干涸,脉涩是切诊,唇口干燥是望诊。
说明,人的情志的变化,影响气血,能反应于人面,人的面色、脉色有变化。
有了疾病了,也影响人的脏腑气血,人的面色,脉搏也发生了变化。
所以色与脉密切结合在一起,来判断人的疾病、情志的变化,是很科学的。
所以,我们读书就有所启发,这短短三条,字并不太多。
张仲景就是告诉我们,临床看病的时候不要净切脉,还要望色,脉与色、和他的神态要结合起来,来反应脏腑气血荣卫的情况。
所以说辨脉法,并不是单纯辨脉的,还需要结合望色。
如果从这三个例子,我们重视了,色脉之真,重视了人的情志的变化与气血的关系,人的疾病的变化与气血的关系,我们就收获无知处。
我们读书要有所收获,有所得,有所用,这样在临床上提高了我们的水平。
古人不能一个一个都说出来,举一反三,由表及里。
如果人怒了,怒发冲冠了,脉是细的,面是细的吗?因此,面是红的,脉是洪大的。
这你就要推理啊。
如果人惭愧了,面一会红一会白,叫人看到心神不定,那人没什么事呢?下面讲两个重要的问题,一个是举按寻的指法,切脉有举按寻,有三菽六菽九菽12菽这样的轻重之分,来候五脏之气。
脉有浮取,有中取,有沉取,我们一般切脉的方法,叫浮中沉,所以要先从三菽开始。
这叫常规。
我们现在有些学生没受过常规的训练,切脉的时候,一下子就按下去了,中医你要先轻取,你得先看它是肺脉啊,看看是不是有表证,有外感。
浮取没有才中取,然后再沉下去,所以叫浮中沉,举起来,按下去,叫寻,最后才推筋找骨。
脉有浮中沉就是人有上、中、下三焦。
浮就是看上焦的病,是表,按就是脾胃,寻就是肝肾了。
指法,辨脉篇就告诉我们了,切脉的方法由轻取来候脉,候之不得然后向六菽,然后至骨,这样循序渐进,来候五脏之气。
这就是知识,是理论,这也有手法,指法。
脉有浮中沉就是人有上、中、下三焦。
我学了辨脉篇了,学到了什么了?这就是收获,就是能耐。
指法,应该由轻而重,由上而下,一点一点地往下来。
下面讲的就是寸关尺,讲三部脉,再加上浮中沉,三三得九,这就是寸口脉的三部九候之法,三部就是寸关尺,九候就是三部各有浮中沉,与内经讲的三部九候之法不同。
三部九候里最主要的是讲肾脉、根脉。
脉讲胃神根,脉有了根了,人就有救了,脉要无根,人就危险了。
所以“假令下利,寸口、关上、尺中,悉不见脉,然尺中时一小见,脉再举头(跳两下的,)者,肾气也,反应还有肾气,肾气没绝。
“要见损脉来至”,脉 来的很困难了,不是再举头了,跳一下的,“为难治”,这病就不好治了。
这里突出了根脉的意义。
要掌握了这一部分内容,要指导我们诊断。
这就是提高了我们的水平。
这里有理论、有手法,有判断疾病的方法。
不要因为这么点书,看长了就没意思了,那就错了,我越琢磨越有意思,得琢磨,得体会,才能体会出精神。
问曰:脉有相乘,有纵有横,有逆有顺,何谓也?师曰:水行乘火,金行乘木,名日纵;火行乘水,木行乘金,名日横;水行乘金,火行乘木,名日逆;金行乘木,木行乘火,名日顺也。
这一条是论脉有综合纵横顺逆之变,以测病之轻重之理。
用纵横顺逆来测病轻重之理。
纵横顺逆,这四个字。
相乘,就是互相加临了。
纵,就是放纵,放纵他的势力,无所顾忌,纵其力,来伤害正气。
水克火,如果无制,就是放纵,因为气在盛了。
横者,乘势妄行,无所忌惮,火行乘水,火是怕水的,但火的势力太大了,不但来克金,反倒来乘水,这就是横。
逆,子乘母;顺,以尊临卑,名正言顺。
这一条,我认为要讲两个问题,脉有相乘,有纵有横。
要讲两个问题,第一个是讲平脉。
突出了春夏秋冬,四时之平脉。
春弦。
。
。
。
。
第二个事实是,平人出现了反常的病脉,出现了脉有相乘的病脉。
出现了,按之五行的生克关系,来判断是轻是重。
是病脉。
夏天当见洪脉,主于火,上盛下衰,为正常之脉,但反见沉脉,是水脉,是冬天之脉,就是火行乘火,是纵;冬天当见沉脉,而反见洪脉,这就叫火行乘水,火连水都不怕了,就叫横脉。
什么叫顺逆呢?相生就是顺,金水相生,金行乘水。
冬天应该见沉脉,现在见了浮脉了,这就是金行乘水,问题不太大。
逆,秋天当见浮,反倒见沉,水行乘金,是以下犯上,这就是逆。
一个是四时之正脉,一个就是相乘之脉,正常的时候不见正常之脉,就要用五行的方法,跟平脉,互相衡量一下,来推论一下。
推论的意义是什么呢?可以见五脏之气,相互之间处在什么样的状态。
从而我们来理解疾病的轻重顺逆,甚至来理解它的危险。
“脉有残贼,何谓也?”师日:“脉有弦、紧、浮、滑、沉涩,此六脉名日残贼,能为诸脉作病也。
”这一条是论残害正气的邪气,出现的脉相比较多,其中比较常见的有六种病脉,就是这六种。
什么叫残贼呢?残贼就是指伤害正气的邪气,成无已的注很细:伤良日残,害良为贼。
这一条的重点内容,病脉较多,张仲景只举弦紧、浮、滑、沉涩六脉为残贼之脉,这六个脉常见。
为什么这六个多见呢?浮主表病,表受邪,脉 就浮;沉主里,主里病,里面有病了,就见沉了,邪气入里了,脉 才沉;滑生痰,弦主饮,痰饮病临床上很多见,有一个滑、有一人弦,痰饮病很多见,所以才能残害正气;紧主寒实,涩这血虚,是正虚。
这个是临床的总结和归纳,概括为痰饮表里虚实,作为一个医生,你要了解残害正气的邪气,有这六种之脉。
“能为诸脉作病”,怎么理解?脉很多,但是这六种能为诸脉作病也。
浮沉还有间脉,作为主体,同其他的脉结合起来,病就很多了。
这是一层意思。
关注我,下期将接上!!!关注我,下期将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