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载《巴蜀史志》2022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刊口弦音乐级别:国家级类别:传统音乐(布拖彝族口弦)公布时间:2008(第二批)布拖彝族口弦是流传于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彝族群众中的一种传统民间乐器,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是原始社会乐器的遗存。
布拖彝族口弦在当地被称为“勒果”,有竹质和铜质两种不同的形制。
竹质口弦一般长15厘米左右,宽1厘米多,形如短剑;铜质口弦一般长8厘米左右,形如树叶。
簧片中刻出簧舌,用手指拨动簧片顶端,靠簧舌振动,每片可发出一个固定音。
两片簧舌的口弦可发宫、商二音,三片簧舌的可发宫、商、羽三音,四片的可发徵、羽、宫、商四音,五片的可发徵、羽、宫、商、角五音。
演奏时以左手执口弦尾部,将其放在微张的嘴唇间,右手指拨弄排成扇形的簧片,利用口腔的共鸣和唇、舌、口型的变动使之发声。
每片簧能发出基本音和一系列泛音,基音和泛音共同构成乐音音源,彼此交织,构成口弦音乐的主体。
代表曲目有《彝族口弦》《口弦情》《口弦声声》等。
特别提示转载请注明:“